不远行未必不精彩 国庆带您逛逛太原的老街巷2016-09-30 07:49来源:山西晚报刘巍
十一长假将至,去哪里放松心情愉悦身心,成了这些天很多人的“烦恼”。热门景点人太多,基本上就是瞧人脑袋去了,偏远景点人虽少,就怕配套服务跟不上,吃苦受累,还有挨宰“吃大虾”的可能。于是不少太原人选择宅在家里,或者就地转转。其实,这太原城里也是挺好玩的,那么多老街老巷,您未必真一一了解,知道这些老街巷的来历和故事,您再到这些熟悉无比的地方走走,肯定会有些新鲜感。
壹
300多条街名是有历史由来的
太原是九朝古都——一座龙城宝地,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一座有四千七百余年历史的历史名城,荟萃了自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既然是九朝古都,必定有不少留着历史味道的街道。
就像太原人自己说的,南北走向的叫路,东西走向的叫街。看看地图,低头思量思量,再实地走一走,好像真的是这样。东西走向的街当数又宽又长的迎泽大街,横穿了太原城,后来新晋崛起的长风大街,时尚且通达。南北走向的建设路、五一路、解放路、新建路,这些路几经翻修,充满现代气息,但人们依旧习惯把他们看成是充满回忆的老路,老路伴随多少人成长,基本上半数“老太原”都在这儿住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出差三月,回家可能就是一通惊诧。以往老街巷在近些年的民生城建大潮里也悄悄改变着它的模样,温馨的声声吆喝少了,蒸气腾腾的街头小吃少了,曾经的邻里也在拆字中日渐流散,只好在微信朋友圈里隔空喊话。街坊们围坐在大院中聊天,已经成了稀罕事儿。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老街巷正变成或遥远或新鲜的回忆。当然,老街巷也孕育着新的改变和生机。新潮的名头、复古的装饰、现代的运作,这些众多元素叠加在一起,出现在街巷生活里的花架里,改变着老街巷的面貌,改变着老街人的生活,改变着时代的脚步。
穿行在太原的街巷,众多饶有趣味的街巷名称便是这座古城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太原市进行了街道地名普查,全市街巷由建国初期的300多条增至千条左右,其中沿用历史名称的有300多条;保留上世纪50年代命名的有63条;确定群众俗称的有323条,新命名的有21条,由此改变了过去那种有街无名,有名无街,街名不一,不易找寻的混乱现象。后来又有说法街巷数量已增加到1300多条。
贰
太原市市区中心的历史标本
如今,有个文化热词叫穿越,机缘巧合,一瞬间便到了某个朝代,现代人置身古代,豁然洞天。当然,穿越是小说家笔下的产物,我等凡人哪有这般造化。不过,就在太原人身边,中心城区里真有很多古貌旧颜的老屋,您走出家门,不消几步,抬眼望去就仿佛穿越到了古时。
现在太原老城区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元代的“古关王庙”,地处西校尉营最北端,与老鼠窟小巷为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原人把它称作古关帝庙,以与庙前街明代创建的“大关帝庙”区别。然而,关羽被封帝号是明朝中叶之事,而校尉营古庙问世的元代,关羽最高的封号是王,所以最准确的叫法或名称,当为“关王”和“关王庙”。
太原鼓楼街上的鼓楼,是明清至民国上下近六百年中,太原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堪与西安钟鼓二楼竞相媲美。鼓楼创建于何时,尚难确定。清道光《阳曲县志》中有《顺治庚子重修鼓楼记》云:“楼建自唐,鄂公监之”。据载,太原鼓楼“楼高愈十丈,雄镇八门。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砌砖围,高达三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七丈。”早年,每逢三月三的“登楼古节”,更是城民集聚,游人如鲫,热闹非凡。可惜巍巍古楼,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毁于战火。鼓楼已殁,不过在这条街上还有唱经楼。经过数年修缮,位于省城鼓楼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唱经楼向公众免费开放。
唱经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是当时科举考试宣唱揭晓考生名次的地方,因唱五经考试魁首于此,故名唱经楼。该楼为两层木结构建筑,主体风格为明代特色。修缮后的唱经楼正殿供有关公、文昌帝君、孔子像,上下两层的春秋阁一层为窑洞式建筑的三清观,正殿与三清观内均有当代壁画名家描绘的关公、孔子以及道教人物的精美壁画。
从明代的太原地方志书中得知,鼓楼街形成于元明之际,清初正式命名“鼓楼大街”。我们现在的鼓楼街,就是由原鼓楼大街、唱经楼街、楼儿底街、估衣街和过门底等五条街巷合并而成。
叁
太原老街巷得名的几种起源
屋是建筑之本,街为建筑之脉,穿越千载,所谓老街老巷,源头便是老屋旧舍,先有了房子,然后人马走动,步履蹄踏,久而久之形成一条条街道。对一个城市而言,它们的存在与消逝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沧桑变幻。柳巷、开化寺、老军营、五龙口……那一串串老地名,那一条条老街巷,是一道道可以穿越时空的门,见证历史,沟通未来。
太原街巷得名,追本溯源,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以古建筑得名。钟楼街在明朝建有一座钟楼,楼内按时敲钟报时辰,故称钟楼街;纯阳宫系吕祖庙名,纯阳即唐吕洞宾之号,世以为“八仙”之一,亦称吕祖,元朝封为纯阳帝君。因该街建有吕祖庙,故街以庙得名。迎泽大街是袭用明建太原城的“迎泽门”之名。“泽”古汉语释为“恩泽”“恩惠”,今寓迎福。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均因明“晋王府”宫门方位而得名。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其三子朱?为晋王。朱?受封后,在今“精营”一带修筑晋王府宫城。王府坐北朝南,开三门,按方位称东、南、西华门,后将门名袭用为街名。晋王府的宫城外筑有萧墙(萧即肃,墙谓之屏,原指古代君王宫室前边的屏风,大臣到此肃然起敬)。与晋王府萧墙有关的街巷有东、南、西,北、上肖墙。“肖”明代作“萧’,今简之为“肖”。
二是以古代驻扎兵营而名。校尉营是明代晋王府的禁卫校尉驻地,后袭用为街名。今有东、南、西、中校尉营。清雍乾年间,在晋王府宫城的废墟上营建房舍,驻扎绿营兵,在太原的叫“精骑营”,久而久之简称“精营”。后宅住居民,形成街道,遂名精营。今冠以精营的街道有精营东、西边街,精营中、南横街,精营东二、西二道街。
三是与古代手工作坊、集市贸易有关的街巷。如帽儿巷、大小剪子巷,大小铁匠巷、靴巷等则是古代太原手工作坊的所在地。南北牛肉巷、豆芽巷、棉花巷、柴市巷等是过去太原肉、菜、柴与日用品的集市。
四是反映太原地理地形特征的街巷。今海子边一带,地势低洼,过去下雨常积水,曰“海子”(唐诗有云“北方有水皆名海,积水成潭强号湖”)。以此称街名的还有海子边东、西街。明朝太原城西筑有阜城、振武两门。振武门地形低,汾河水患常由振武门流入城内,造成水害,故振武门又名水西门。而皋城门地形较高,不易被淹,故又名旱西门。水西门街、旱西门街、水西关街、旱西关街均以此而得名。再提一提“杏花岭”,在明朝时为晋王朱木冈的花园,多植杏树,因地形呈斜坡状,时叫杏花坡,后易名为杏花岭。清末,始建宅居民,形成道路,称杏花岭街。
五是反映历史悠久的街巷名称。传说尧舜时天下分为十二州,以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今沿用古代区域名称而冠以并州的街路有并州东、西街,并州南、北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因唐地临晋水,遂改国号为晋,建城于晋水之北(古以水北为阳),故名晋阳。晋阳街、晋阳西街则是这一历史名称的沿用。
体现近现代历史味道的街巷,太原还有不少。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由于新民运动在全国兴起,“新民”一词在社会上颇为盛行,冠以“新民”的街道即始于此,今太原有新民北街、新民东街、新民中街。解放路、五一路、胜利街的得名亦属这一类型,为纪念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名的街巷,也随处可见,迎新街、迎新路,是解放初期拓建而成的,寓“迎新废旧”之意。建设南、北路,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内兴建竣工的,故以建设时期之意而名。
知道了这些老街老巷名称的来历,您再逛逛这里可能会有点新意,仔细留意街巷布局和厚土残雕,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变迁,云过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