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微博 >

把脉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特点

未知 2018-07-28 21: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同时,我们与错误思潮展开斗争,深入、持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有效地阻止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但历史虚无主义并未偃旗息鼓,而是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变换传播方式。因此,必须深入剖析其传播蔓延的新特点,从而更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传播蔓延新特点
 
  第一,抓住特定的时间节点传播。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间节点,社会各界包括媒体会组织一些追忆、缅怀等活动,学术界也有相关研讨活动,社会大众也会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集中讨论相关事件、人物,制造声势。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虚无主义借这一时间节点对抗战进行非客观的评价,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否定苏联对于中国抗战的支持;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则夸大其词,过分美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又如,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网上出现了一批质疑、否定十月革命的文章,有的是转发过去的文章,有的是推送的新文章。这些文章否定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进而指出中国受十月革命影响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的。这些观点无疑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
 
  第二,依托文学影视作品传播蔓延。历史虚无主义相比其他错误思潮,最明显的不同是在内容上关联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够用文艺的手法营造相关的情节、情景,并配以生动的形象和吸引人的文字呈现出来。事实上,近些年以文艺作品或隐或显地表达诉求,一直是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蔓延的重要方式。面对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的现实,历史虚无主义更多地通过文艺作品显示自身的存在和影响,这种现象尤其值得我们警惕。这些文艺作品都属于历史题材,然而无论是在内容、主题,还是情节、叙事乃至画面、色彩等方面,都存在着特定的意识形态隐喻或指向,其出版、上映后引来不少争议。历史虚无主义借网上讨论之机贩卖自己的观点,公开质疑一些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批评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将国史描述为扭曲人性、愚弄大众的历史。这些作品对大众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史贡献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用学术研究进行包装。利用学术研究进行包装,是历史虚无主义频繁使用的手段。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坚持正确学术导向,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学术领域与其展开斗争,但仍有一些人由于受到西方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发生了偏移。当前,一些人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更为隐蔽、精致的学术外衣包装自己的政治观点。如在2017年,有微信公众号推出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介绍西方和俄罗斯批判十月革命的小说、回忆录和学术著作,其传播对象主要针对知识分子群体。这些文章貌似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专业性,但其否定十月革命、批判布尔什维克的态度十分明显,其深层指向是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
 
  第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速、即时、交互等特点,日益突破固定的知识圈层向大众扩散。在论坛、专栏、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中,历史虚无主义者直接或隐晦地表达相关观点,也有宣泄、恶搞等类型的文章,如恶搞《黄河大合唱》、恶搞雷锋和邱少云等事件。这些恶搞、评论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散性的特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蔓延并影响大众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
 
  总体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日益体现出学术化转向和日常生活化转向。这两种转向使其特定的政治意图越来越隐蔽化,给我们的分析研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密切跟踪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蔓延。
 
  有效应对之策
 
  首先,从思想认识上看,要进一步区分政治原则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打出“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文艺创作自由”等旗号,掩饰其政治意图,造成“无关政治”“无关意识形态”的假象,给人们带来很大迷惑性。我们要结合其网络传播的新特点,认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对其进行甄别。特别是当历史虚无主义与学术研究等问题纠缠在一起时,我们要确立科学的分辨标准,归纳总结一些规律和方法,不要把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
 
  其次,从现实情况看,要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新闻、教育以及互联网管理等诸多领域采取扎实有效的举措,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呈现良好态势。但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锋日益频繁的状况,各级党政机关应当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各行各业不同情况把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分析研判,守好各个意识形态阵地,敢于勇于批评错误思潮;要建立健全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严重错误倾向等重大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再次,从学科特点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认识的主客体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历史客体往往不可重复,主体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返回历史场景去检验。这无疑为判断历史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带来难度,也对科学认识历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未必都能达到这一要求,非专业的干部群众由于历史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在树立唯物史观和掌握历史知识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不少人难以清醒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各种观点、论调,更遑论从理论上说明它、战胜它了。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此大做文章,或是以历史认识具有主观性为由,否定历史认识具有科学性;或是根据特定的需要,以所谓“新的史料”“新的研究方法”颠覆已有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深入分析各种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和提炼,把历史结论建立在准确的史料支撑和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实现事实叙述和价值评价的辩证统一。
 
  最后,从社会角度看,要消除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一是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利用中国的历史事件做文章,通过互联网和学术交流活动酝酿和激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蔓延;二是国内一些人有意无意地为各种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观点提供空间,筛选信息、设置议题、混淆视听;三是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茶余饭后谈古说今的习俗,一些人对历史有追新猎奇、添油加醋的兴趣,热衷于传播“野史”。社会上存在借评说历史特别是历史人物“找点乐子”的心理,客观上为其传播蔓延提供了便利,使历史虚无主义的“消解权威”“去中心化”的后现代内容有了市场。因此,我们要消除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蔓延的社会土壤,在网络等领域积极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唯物史观和党史国史教育,用历史真实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使更多的人认识其实质和危害。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