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旅游频道 > 旅行社 >

大山深处的魅力小镇

未知 2016-05-15 09:28
大山深处的魅力小镇
  到过古交市马兰镇的外地人,都觉得这个群山环抱中的小镇,颇有特色和魅力。她建镇时间仅仅15年,但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这里曾以农耕和游牧立业,现在已跻身工业强镇;她至今保留着浓郁的乡村风貌,却能让城市文化落地生根。近年来,马兰镇荣获全国重点镇、省级园林城镇、全省“百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仲春时节,记者慕名来到马兰镇,探究这个小镇如何打造特色和魅力。
  
    特色小镇咋建设?矿镇融合,共建共享
  
    马兰镇地貌一言概之,两山夹一川。屯兰河由西而来,转折北去,镇区沿河分列两旁。1983年,马兰矿在此开工建设,从此她的发展与驻地矿企有了难以割舍的联系。
    工矿入驻使全镇人口增至2.3万多人,矿企职工及家属占到2/3以上。人口激增为小镇带来繁荣,也增加着建设和管理的难度。
    从镇区体量和人口结构看,马兰已经具备推进城镇化的基础。而且,在煤炭大省山西,类似的工矿型乡镇不少,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他们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2011年,马兰被列为全省“百镇建设”首批示范镇,打造特色小城镇的最佳契机到来。
    矿镇融合是特点,更是着力点。镇党委书记闫伟介绍,要有“大古交、大马兰、大融合”的理念才能把马兰建设好。
    因此,马兰的城镇化规划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镇区建设规划,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矿企发展、职工利益、农民利益,乃至原采煤沉陷区治理、移民搬迁等各种因素,从源头上构建“矿镇融合、共建共享”机制。
    利民小区,马兰矿较早的职工宿舍区。“四五年前小区黑黢黢,脏兮兮,现在我们这里的环境不输城市的高档小区!”居民孟芳感慨地说。
    “百镇建设”启动后,马兰镇从改善宜居环境入手,与马兰矿共建利民小区,让这里彻底变了模样。曲水流觞,亭台小筑,松柏长青,杨柳吐绿,犹如一座小型的公园。
    像利民小区一样,“让惠于资、联企共建”这样双赢的模式不断在小镇复制。2011年至2015年,马兰镇以“百镇建设”为引领,“用服务换项目”撬动驻地企业和吸引社会投资6亿多元,完成滨河广场建设、利民小区改造、华苑小区美化、龙马街立面、路面改造、屯兰河马兰镇区段综合整治、两山绿化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项目,显现出特色城镇建设的虹吸效应,构建了“小城镇、大发展”的新格局。
    共建还要共管。马兰镇参照市区管理标准,与马兰矿联合建立160多人的环卫队、40多人的市政设施管护队,形成了建管并重的良好机制。
    矿与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也难分彼此。矿镇融合让马兰完成了蜕变,一个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魅力小镇在吕梁山麓崛起。
  
    宜居环境咋营造?生产生态,统筹兼顾
  
    工业文明、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伤害,似乎不可避免。如何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宜居小镇?马兰人的做法是生产生态,统筹兼顾。
    这里本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带。汉代至北齐的700余年间,官方都曾于此围栏养马,因此古称“马栏”。她曾经是一个纯农业乡,拥有14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但现在仅有1000多人从事农业生产。 
    曾经的“马栏”已经唤做马兰,工矿成为全镇的经济支柱。但人口向镇区的聚集并没有让农耕消失,而是以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得以延续。
    梅家沟村农民胡付通一家早在1998年就迁到镇区,通过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不赖,全村人也和他一样融入了城镇生活,而且类似的变化在马兰越来越多。
    耕地怎么办?通过流转规模经营。马兰引导一些有志于农业生产的能人继续留在农村,并支持他们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目前,马兰镇发展了羊牛养殖、特色养殖、蔬菜种植为主的一批特色农业项目,这些都由大户、合作社领头,具备了现代农业的雏形。野猪、奶牛原生态的特色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对坡村李全林生猪养殖规模年出栏达2000头以上……大大丰富了马兰的“菜篮子”。发展小杂粮3000多亩,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精准化经营和工业理念的引入,让马兰农业得到升级,农耕文明得以传承。
    驻地最大企业马兰矿,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矿井。在习惯思维中,常常将采煤与生态对立起来,将工业与农业视为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这在马兰却是另一番情形。
    青山在,绿水流。马兰镇退耕还林1.7万多亩,全镇森林面积4.5万多亩,人下山树上山;发动居民管护树木,打造绿色社区,营造乡村风貌……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常青,经年不断的绿化种植让马兰变成生态小镇。
    利民小区道路两旁十几棵梧桐最能代表马兰人对生态的执着。种植之初,园林专家已经对它们判了死刑,“气候地理都不适应,肯定栽不活”。百般呵护最终战胜专家预言,居民们喜爱的梧桐不仅活了,而且郁郁葱葱。
    别看马兰只是一个小镇,但她有自己的镇树、镇花。更为创新的制度是,在镇区的一些企业、社区,每一棵树木、每一片草坪都有职工、居民认领、看护。居民乔冬民指着一棵大树说:“瞧,这就是我认领的,把它当成家人,肯定能够长好。”
    通过工与农的融合、发展与生态的兼顾,马兰乡村风貌得以保留,农耕文明中亲自然、重绿色的理念得以传承。
  
    历史文化咋传承?汲取历史精华,注入时代精神
  
    马兰是春秋晋国名臣狐突的故里。他因教育其子不变节、不易主而被处死。追溯“忠臣不事二主”的源头,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狐突。
    “忠”被马兰人视为本土文化根本。城镇化的推进、商业的兴盛并没有让这种文化消失,而是让它更具时代特色。
    马兰镇有一条美食街,集中了40多家食肆,川湘鲁豫,特色鲜明,驱车几十公里来此的太原、古交食客大有人在。从原先三五家小店发展为美食一条街,除了美味还有公道、信誉。先人留下“忠”的精神,如今在马兰有了更广泛的内涵。
    崔建勇,晋城人,2007年来到马兰开了个小门店。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美食街的繁荣和设施的完善,而是在马兰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道德精神氛围。“在这里生活得越久,越能被质朴的民风感染,马兰人骨子里的东西没有改变,而且还影响着外来的人”。
    在寸土寸金的美食街,入口处就是一堵20多米长的文化墙。主题由忠开始,延伸出诚信、和谐、团结、包容等诸多精神。这里原本可以建设很多商铺,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但他们更愿意为镇子留一块精神领地。
    以武家庄村武树林为代表的一群老人,把马兰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整理成册,免费发放。年青一代对这本小册子充满兴趣,更从中找到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自信。对于类似的行为,镇政府每年都会划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闫伟说:“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本来就是城镇化的内容。”
    乡村文化生态游则是另一条城乡文化融合纽带。马兰森林资源丰富,有古交天然氧吧之称;历史可追溯至夏商,人文遗址丰富;农耕传统悠久,乡村生活气息浓厚。过去为外界陌生的自然、文化元素,如今成了马兰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
    重建北魏古寺石佛堂、保护狐突故里狐家堡、开发南山森林公园……“寻狐家堡、探兵马窑、拜石佛堂……”一条较为完善的乡村文化生态游线路正在打造中。它们不仅让马兰这个小镇更为多姿多彩,而且让本土文化得以传承,获得新生。
    这种城乡文化的融合更体现在居民的生活中。马兰矿职工来自多个省市,既让马兰美食更加多样,也让马兰文化更为多元。清晨黄昏,最热闹的滨河广场,音乐响起,舞姿灵动。扭秧歌的人群中不乏企业职工、跳探戈的队伍里不少也是农民,从衣装举止已经很难分清工农的身份,他们都叫马兰人,豁达、乐观、奔放、向上的精神一脉相承。
  
  
本报记者 郭民民 段伟华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