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投入为何不再提4%“红线”

未知 2015-03-11 15:02
据新华社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不少代表委员在对此肯定的同时,也担忧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教育等领域投入取消“法定支出”红线后,教育支出占比会降低、会再度陷入“差钱”境地。
    今年是修改后的预算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这部被称为“经济宪法”的法规有一处修改颇引人注意:该法案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重点支出一般不同财政收支增幅挂钩的要求,删除了以前预算审查和执行中涉及法定支出的规定。记者梳理发现,其中就包括不再提教育财政性投入要占GDP4%的“惯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但同时强调,对于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应当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优先安排”。
    记者了解到,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7类、15项规定。其中,由相关法律规定的支出挂钩机制包括教育、科技、农业3个领域,由国家中长期规划和中央政策性文件规定的挂钩机制包括文化、医疗卫生、社保、计划生育等4个领域。以2012年数据为例,全国各地仅财政安排的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保、计生七项带有支出红线的重点支出,就占到了全国财政支出的48%。
    我国为何要清理规范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保、计生等重点领域的支出挂钩事项?如果取消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4%的“法定红线”,是否意味着未来教育投入力度会减少?
    取消教育投入4%的支出挂钩,绝对不意味着教育投入会减少,而是在保障教育投入总量的同时,实行“差异化”政策,也就是在投入上不再做“锦上添花”,要多做“雪中送炭”,教育基础好、财政实力强的地方可能少投点,经济实力弱的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多给一点、甚至会给很多。
    据了解,指出挂钩机制是我国在以前财政收入水平较低时确保重点支出的一种法定支出机制。这一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为我国教育、农业、科技、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僵化。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种挂钩机制肢解了各级政府预算安排,加大了政府统筹安排财力的难度,而且不符合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容易引发攀比,部分领域甚至出现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两张皮”“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
    对于担心未来教育支出是否会减少,楼继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脱钩不意味着减少,而是为了把钱花得更有效。在现阶段,教育仍是重点支出。在财政收支矛盾紧张的情况下,未来教育投入重点不是差不差钱的问题,而是能否把钱统筹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花得更有效、更公平。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