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送物送温暖 代替不了送健康
漫画:海鸥
编者按:
农村问题无小事。连日来,本报接到大量有关“健康扶贫”的读者来信,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建议。搞好“健康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长远大计,尤其是地处偏远农村和脱贫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和薄弱,缺医少药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无疑是巩固脱贫成果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让“健康扶贫”形成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群众期盼 医疗个性化服务
当前大病救治虽已基本满足脱贫群众需求,但要让所有农户在健康扶贫路上不掉队,还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
1.统一健康扶贫相关政策,提高大病救治能力。重大疾病经济负担已成为脱贫群体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健康扶贫政策,为脱贫群众提供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计生卫生服务等,这些都为脱贫群众带来了福音,但也存在健康扶贫政策不对接等问题,如“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虽然基层医院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但当脱贫群众得了大病,需转到的上级医院又未同步实施“先诊疗、后付费”,造成该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2.远程医疗硬件要跟上。近年来,我省健康扶贫政策中明确规定,要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心电、影像等服务。但在一些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虽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实现乡镇全覆盖,但还存在网速较慢、卫生专线网费较贵、部分村卫生室设施陈旧等问题。所以加大医疗硬件的投入将是下一步亟须补齐的短板,力争“硬件上不输人”。
3.个性化服务仍不够。健康扶贫,做好脱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是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重点,为每户脱贫家庭签约一个家庭医生及其带领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开展健康综合管理服务。但在推行过程中,还有部分脱贫人口个性化健康诉求没得到满足。一些基层医务人员反映,按照健康扶贫政策,每年为脱贫群众提供一次免费体检,但免费体检项目相对固定,期待以后能增加一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身体状况的个性化体检项目。
张丽芳 秦风明
脱贫收官 健康扶贫莫下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由此说来,“健康扶贫”是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生命工程和幸福工程,丝毫不可轻视和懈怠。
近期,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打油诗:“乡村振兴好是好,就怕有病干不了;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这就提示我们,健康是本钱、是幸福,也是生产力。因此,我们要把“健康扶贫”做好、做细、做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通过“健康扶贫”,让脱贫地区的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体贴,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政策导向,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从顶层设计入手,政府要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向偏远农村和脱贫地区倾斜的“健康扶贫”政策和规定;二是整合医疗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要坚持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协调,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对口支援机制,做到精准帮扶,让脱贫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三是开展城乡互动交流。城市医疗卫生部门,要经常组织医务工作者,深入偏远农村和脱贫地区开展“巡回义诊”,组织好“送医送药送技术”服务活动,建立“健康扶贫”联系点,定期开展卫生知识、预防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健康安全意识。同时,要积极帮助偏远农村和脱贫地区多培养造就一些“乡土医生”,以方便群众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四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公安、工商、食药监等部门要联合行动,深入脱贫地区搞好拉网式排查,对走乡串村骗人骗财的所谓“江湖医生”,以及肆意推销、兜售假冒伪劣药品、食品、营养品,危及群众健康安全的种种不法行为,要严厉打击,依法惩处。
许贵元
卫生健康 网格管理要当先
巩固脱贫成果和农村卫生健康是一个整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做好农村的卫生健康工作,时间更紧迫、任务更繁重、意义更重大。各级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农村卫生健康隐患排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对农民的卫生健康监管实行网格化管理,为巩固脱贫成果打牢基础。
首先,在农村大力宣传卫生健康的重要性。把农村卫生健康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要在综合分析农村现状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卫生健康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卫生健康薄弱环节和时段进行督促检查的力度,强化对农民群众卫生健康知识培训与教育力度,实现人人都是卫生健康知识传播者,人人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从而推动农村卫生健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助力巩固脱贫成果。
其次,要实现农村网格化卫生健康监管。要组织志愿者、网评员、宣传骨干开展卫生健康扶贫专题活动。围绕当前农村的畜牧家禽养殖、生活垃圾处理、留守年迈老人较多等问题,开展农村卫生健康排查,应该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严格考核督查,补齐担当作为的短板,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熟悉村情户情的优势,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狠抓落实。同时,要制定乡村级切实可行的卫生健康制度和卫生健康事故应急预案,实现乡镇、村、户网格化监管。
李燕翔
基层医疗 人才短板尚需补
健康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少脱贫群众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采取种种举措,力阻“病根”变“穷根”,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积极成效。
需要看到,健康扶贫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要想借之为脱贫人口健康生活提供更为可靠的护佑,笔者以为,一些乡村还有健康卫生短板亟须补足。
健康观念短板。农村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较为淡薄,“人人重视健康”的氛围不够浓郁。而且,越是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村民,因忙于生计越容易忽视健康风险,这种情况下,本人或家庭其他成员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势必令之猝不及防。为此,需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深入当地农村,从科学健康观的树立到农村人群常见病的防治,广泛深入宣传普及;同时,针对村里的老弱病残及脱贫人口,有重点地定期组织开展现场诊疗,尽可能防患于未然。村里也可经常组织村民们开展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帮助村民养成自觉健身习惯,在干农活之余更好地强身健体。
医疗设施短板。有的乡村尚未建成村级卫生室,村民就医不便;有些村虽然建有卫生室,却存在面积不达标、医疗基本设备缺乏等问题,既无法为脱贫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更无法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因此,各级健康扶贫部门有必要加大投入力度,补建村级卫生室,统一村级卫生室房屋建设、诊疗制度、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标准,实现脱贫地区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
人才保障短板。确保农村脱贫人口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给予的常态化支撑。一些乡村的村级诊疗只能依托乡镇卫生机构,村里并没有具体从事卫生健康工作的人员。若是能在各村或邻近的几个村设立专职医务人员;有条件的地方若能推动落实全科医生驻村,实行家庭医生工作机制,由家庭医生为老弱病残及脱贫户上门看病,提供代购药品等各种服务,势必更利于建立起强有力的健康扶贫工作体系,使农村群众及脱贫人口的健康状况得以更好保障。
丰悦
点评
巩固扶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一人得大病,全家受拖累。”健康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很重要,尤其是对脱贫户而言,疾病直接影响着他们致富的步伐。健康扶贫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任务中的医疗保障问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脱贫群众日常生活当中面临的健康困扰得以较好的化解。
就我省而言,围绕让脱贫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工作目标,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调研、机制建设、制度创新、工作推进等方面不断推深做实,“双组长”引领、“双签约”服务、“三个一批”救治,“三保险三救助”保障看得起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保障看得上病,“136”兴医工程保障看得好病……一系列举措助推健康扶贫的“山西经验”开花结果。
不过,也要看到,健康扶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唯有久久为功,方能筑牢根基。尽管,健康扶贫在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从本栏目稿件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美”中仍有“不足”,在基层,无论是从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医疗硬件设施的完善、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还是健康综合管理服务的增强、百姓健康素养的提升等等,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脱贫攻坚固然收官,健康扶贫切莫下马,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已经出台,对如何保持健康扶贫成效的稳定性,实现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给出了明确指引。作为各地相关部门,在今后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坚持目标导向,结合农村实情深挖细究,围绕百姓健康查缺补漏,以更加扎实的努力,补齐医疗卫生短板,筑牢卫生健康基础,创优健康扶贫环境,从而使脱贫摘帽不是健康扶贫的终点,而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百姓赢得健康呵护,追求更好生活的新起点。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