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宝先生(右)与壶关文化人景运则先生一起审校《寨里村村志》。本报通讯员摄
留住文化遗存 留住乡愁记忆
本报讯 省农业厅原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德宝先生退休后坚持读书写作,坚持走乡访村,特别是他从2009年开始,每年回老家壶关县六七次,每次居住5至10天,义务帮助当地的一批古村落修村志。截至4月13日,他前后义务帮助壶关县的20多个古村落修编村志,以使当地的古村落留住村史,留住文化遗存,留住乡愁记忆。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乡村独有的历史文化及文化遗存保护并记载下来,显得尤为急迫。作为爱好写作、迷恋文化并有30年基层工作经历的刘德宝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近6个年头来,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多方支持下,他多次深入相关村庄与村干部和村民交朋友,谈文化,收集民间故事,积极建议并义务帮助壶关县的20多个建制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修编村志。他多次在相关的村子跟村干部、村志编委会研究村志的编写提纲,编排格式及前言后记等,有时还要参加相关村志的校审统稿。其中,他为树掌村、南关村、山后村、寨里村、冯坡村、五集村、山上村等10个古村的10本村志撰写了序言;还为石南底村、河东村、南庄村、常家池村等的村志写了读后感;为绍良村、店上村等村的村志提交了编修建议。
他建议为古村落修村志时,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要有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历史沿革等内容,包括集体经营时期的粮、款分配情况,定额管理情况;要以人为本,村志里不光要写干部,还要写能工巧匠;村志里每户要收纳一张全家福照片;要有所有姓氏宗族谱,达到“姓姓有谱,户户有照,人人有名”。在帮助古村落修编村志中,刘德宝先生归纳出一些修志体会,写成《修编村志十三法》一文,受到史志界业内人士的好评。他还就贫困村印制村志经费来源、如何节省等提了建议,例如村志的印数,他建议印数一般为修志村户数的3倍即可,保证每户收藏一册,并发送上级机关图书馆、相关中小学图书室及村里在外工作人员收藏若干即可,防止多印浪费。除了帮助壶关县的20多个村子记述历史、修编村志、留下乡愁记忆外,他还为全县390个建制村,每村记事一件,现已集成《壶关村村咏》一书待印。(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