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农民报
女博士返乡 盐碱地种植“洋庄稼”
行走在1米多高的藜麦田间,吴夏蕊有过很多次欲哭无泪的瞬间。天气突变、村民不配合、找不到合适的试验田……摆在眼前的这些难题,让这个在大学校园待了整整8年的女博士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会念书不等于会种地”。
很多人都会问她的一个问题:“女孩子怎么会喜欢和土地庄稼打交道呢?”
“我就是喜欢。喜欢清晨在田间散步,呼吸清甜的空气;喜欢田边露水打湿裤管的感觉。在我眼里,随风摆动的农作物就像一张张笑脸。”吴夏蕊说。
驯化“洋庄稼” 开拓“处女地”
在2015年创业之前,出生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的吴夏蕊在河海大学本硕博连读,完成了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及生态农业等专业的课程,并在读博期间联合国外一所大学和两所实验室,用Fortran和C语言构建田间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变化模拟模型,发表了SCI影响因子高达3.6的文章。
2013年是国际藜麦年。出于专业的敏感性,吴夏蕊发现了这种植物巨大的市场潜力——藜麦被誉为 “植物黄金”,是宇航员专供食品,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含麸质,热量低,纤维素含量高,蛋白质可以和牛肉媲美。作为一种小宗作物,藜麦还可在营养缺乏的边际土地生长,对于恶劣霜冻、长期干旱、盐碱及较强的太阳辐射等均有一定的耐受性。
“受长期大水漫灌和部分地区排水不畅等影响,宁夏的部分灌区出现了颇为严重的土壤盐渍化现象,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吴夏蕊想到了家乡的盐碱地。据统计,截至2013年,宁夏存在盐碱地180多万亩,尤其在银川市、石嘴山市一带的银北地区,盐碱地面积达到127万亩,占区域耕地面积的54%,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藜麦有着卓越的抗盐碱机理,在高盐胁迫下仍能保持非常高的种子萌发率。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挑动着吴夏蕊不安分的心,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把藜麦引进宁夏种植,让有机、绿色、健康、营养、安全的食品成为撬动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杠杆。
开拓藜麦这块 “处女地”,远没有想象中简单。很快,种子成了摆在吴夏蕊面前的一道难题。
“美国销售的种子每100粒3美元,合4000美元1公斤,这个价格,农民无法接受。”为此,吴夏蕊一头扎进实验室,选种、育种、试种,在丹麦、荷兰等国高校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的帮助下,得到了3种纯度为99.9%的原种。
经过孵化,原种最终转换成适合国内种植优良品种,将每公斤种子的价格控制在1000-2000元,株高、叶片干物质和籽实产量也有所提升。
拿下试验田 开辟新天地
2015年,带着自己的实验积累,吴夏蕊离开温润的江南,回到塞上宁夏的大天大地,意气风发地向自己的梦想进发。
“博士”光环似乎没有那么耀眼。农民对这种全然陌生的“洋庄稼”疑虑很大,没有人愿意种植,政府对吴夏蕊的推介也半信半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连一块试验田都找不到”。
倔强的吴夏蕊没有放弃。她再次发挥自己作为老师的优势,一遍遍向当地官员、老乡介绍藜麦,强调种植藜麦带来的好处。
她挨家挨户串门,一亩一亩地谈合作,逐渐地,曾经温婉、知性的女博士越来越泼辣、接地气,对各项农活儿也越来越娴熟。在银川市永宁县政府的支持下,她得到了第一块试验田。
同年12月,在石嘴山市就业创业服务局和当地共青团组织的扶持下,吴夏蕊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成立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石嘴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拓智慧农业项目,以农业技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分享优质的农作物种子、分享先进的栽培技术。
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同时,吴夏蕊也不忘向外界介绍项目、推广产品。她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一方面扩展视野,学习他人的创业经验,也积极扩大宁夏藜麦的“曝光度”。此间,她还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 《创业英雄汇》栏目,成功签约融资。
截至目前,吴夏蕊团队累计种植藜麦1.2万亩,带动农户超过150户,年累计临时用工量超300人次,带动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至3万元(是原本种植小麦、玉米的3-5倍),打破了宁夏地区常规农作物雷同化、低端化的格局,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要让更多贫瘠土地产生价值。”用科技改造农业,用知识服务农民,吴夏蕊心怀梦想,脚步依然坚定有力,她准备将自己的藜麦带到西部更大的天地。
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