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青网
智联招聘校园招聘事业部执行总监南保宁建议,在求职前,毕业生应首先对自己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使自己在求职中处于有利位置。在投递简历和面试时,切忌只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和内容上的繁多。面试时需更多了解职位内容与自身的匹配度,主动推销自己。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眼下,毕业生求职季已渐进尾声,在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目前找工作的情况如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智联招聘网对2354名应届大学生进行的就业调查显示,在毕业去向上,88.3%的受访毕业生选择就业。32.5%的受访毕业生尚未收到offer(入职通知)。家乡城市超过北上广深成为受访大学生优先选择的就业地。
受访大学生中,男生占46.6%,女生占53.4%。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占88.1%,211和985院校学生占10.1%,国外高校学生占1.8%。31.8%的受访大学生为专科学历,61.3%的人为本科,6.5%的人为硕士,0.5%的人为博士。
33.1%受访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在11~30份
“我们班80%的人都选择就业。”南昌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王声介绍,自己本打算毕业后去日本发展,但最终没去成,转而选择直接就业。“大家就业这么积极,和专业有很大关系。日语不适合做研究,大家出国的热情也不高。直接就业成为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调查显示,88.3%的受访毕业生选择就业。仅有6.2%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在国内外深造,2.5%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大学生找工作时投递简历的情况如何?调查显示,33.1%的受访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在11~30份,30.2%的毕业生投递简历数在10份及以下,24.8%的毕业生投递简历数超过了50份,12.0%的毕业生投递简历数在30~50份。
北京某211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张希,已经投了不下70份简历。她将自己投递的简历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民企外企进行分类,重点标注了自己感兴趣的互联网企业。张希的目标是互联网行业和零售行业的营销类工作,不过多数顶尖企业在笔试关就将她淘汰。
在面试情况方面,90.9%的受访大学生获得过面试机会。其中获得3~5次面试机会的毕业生占32.0%,面试机会为3次以下的占23.4%,获得6~10次面试机会的毕业生占19.5%,有16.0%的毕业生获得10次以上的面试机会。也有9.1%的受访毕业生尚未获得任何面试机会。
求职5个月,张希陆续收到了10多家企业的面试机会。她认为,多参加笔试和面试可以累积求职经验,提高应变能力。“目前有家乡的事业单位和一家广州的外企向我伸出橄榄枝,我觉得都不错。准备再看看成长型的互联网公司有没有比较好的机会”。
调查中,有34.1%的受访毕业生收到了1~2个录取通知,13.5%的受访毕业生收到3个,11.1%的受访毕业生收到4~5个,8.9%的受访毕业生收到的offer数量在6个及以上。但仍有32.5%的受访毕业生尚未收到任何录取通知。
对此,智联招聘校园招聘事业部执行总监南保宁给出的建议是,在求职前,毕业生应首先对自己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客观掌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强化优势,改进不足,使自己在求职中处于有利位置。在投递简历和面试时,切忌只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和内容上的繁多,不要忽视简历的敲门砖作用。面试时需更多了解职位内容与自身的匹配度,参照市场价值,多发展自我优势,主动推销自己。
家乡城市超越北上广深获受访大学生青睐
受访毕业生认为自己获得录取的原因依次是:有相关的实习经历(30.2%),求职目标明确(28.4%),面试准备充足(19.4%),专业就业前景看好(11.3%),学习成绩好(8.8%),名校毕业(5.1%)和有内推资源(3.9%)。
江西农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申平平,目前正在入职单位实习。“当初我通过求职网站投了这一份简历,就拿到了面试机会,还是比较幸运的。公司应该是看中我刚从大学出来,可塑性比较强,而且我比较耐心,善于学习”。
调查显示,53.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自己没有获得offer的原因是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其他原因还有:自身定位不清、期望过高(36.9%),就业形势严峻、机会减少(32.5%),求职目标不明确(23.2%),面试机会较少(22.3%)和投递简历较少(17.8%)。
王声有过七八次面试机会。她认为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个人综合能力,“面试并不能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具体能力,只能粗略了解大概情况,所以语言表达就很关键”。
数据显示,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72.2%)是受访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8.0%)。接下来是临场应变能力(54.0%)、专业知识水平(52.3%)、外语水平(15.0%)和外表着装(13.7%)。
毕业生最看重用人单位哪些地方?
调查中,公司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75.0%)是毕业生最在乎的因素。薪酬福利位居第二,占63.1%。接下来依次是个人兴趣和岗位契合度(55.6%)、工作性质与内容(42.3%)、公司所在城市(38.8%)、公司实力与声望(32.3%)、离家远近程度(25.4%)和企业文化(25.4%)。
与多年前毕业生涌向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景象不同,此次调查显示,家乡城市成为受访毕业生就业地的首选,占30.4%,超过第二选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0.4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在哪个城市就业,王声表示目前还在犹豫。“主要还是看每个人对未来的规划和定位,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她表示,如果家乡有好的工作就不会选择出去。“我对家乡还是比较依恋的,毕竟家人朋友、各种人际关系都在这边。心理上也会更轻松一些”。
“即使要出去,也要先沉淀几年。工作的好与坏不取决于在哪个城市,而取决于所处的岗位和领导,以及你能从工作中学习到哪些东西。”申平平认为,虽然一线城市经济较发达,但竞争压力也大,生活幸福感不高,二三线城市以后会更有发展潜力。
42.6%受访毕业生有创业设想或计划
面对时下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毕业生的态度如何?调查显示,42.6%的受访毕业生有创业的设想或计划,其中5.5%的受访毕业生正在准备创业。1.2%的受访毕业生已经在创业。
家住河南洛阳的吴淼打算在家乡开间青年旅舍。“我一直热爱户外运动,家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将我的梦想变成现实。”吴淼与一起创业的小伙伴分工明确,资金、人力等前期投入都已到位,目前正对河南的旅游市场进行实地考察,作出评估后再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南保宁表示,创业本身可以全方位地锻炼人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质。同时有助于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创业产生的成就感无可取代。“不过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完善,毕业生社会经验少,容易盲目乐观,创业失败的打击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
就读于西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程老朋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很少切合实际。“白手起家哪有那么容易?首先资金方面没什么保证,大学生刚入社会也没有多少经验,一旦受到挫折,会很容易退缩”。他表示,如果自己要创业,会先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济基础。
调查中,人脉资源(61.0%)是受访毕业生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首要关键因素。其次是社会经验阅历(58.6%)。接下来是足够的资金(54.7%)、敢想敢试(54.6%)、永不言败的精神(39.9%)、商业管理的专业知识(36.32%)和国家政策扶持(30.8%)。
“创业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还需要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和适应能力。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还是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南保宁建议,毕业生创业无需急于一时,可以先努力进一家好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再辞职创业,这样更为妥当,成功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