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一日资讯博览 > 晋善晋美 >

防治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未知 2016-07-20 18:18

智库话题: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城市内涝在中国比较普遍,而且还有继续发展恶化的趋势。从发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平原区及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近年来在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我省多个城市,包括省城太原也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城市内涝潜在威胁。“到太原来看海”,已不仅只是一个笑谈,已经成为多雨季节,对城市公共秩序、民众交通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一个现实写照。

本期智库话题,我们就邀请了有关业内专家,对城市内涝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可行性的建议。

城市内涝的成因

1、极端天气增多,高强度持续性降雨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接连不断,造成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热岛效应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降水,导致城市雨岛效应。大量城市建筑物加大了地表粗糙度,阻碍降水系统的移动,延长了降雨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

2、城市大规模快速扩张,城市湿地和水面比率下降,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大量占用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水塘、湖泊、水库等,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破坏了城区内自然排水能力;大面积地表硬化阻碍了城市地表水下渗和蒸发散,地表径流增加,产流汇流速度加快,致城市低洼地方容易积水。

3、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雨污分流不到位,即使有分流的意愿但整体规划不到位,错接严重

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导致水体严重污染;而雨水管道错接到污水管道,暴雨来临时就会导致严重内涝,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要远小于雨水管道设计流量, 污水管道管径也要小于雨水管道管径,暴雨后更容易形成内涝。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地区,在非雨季主要排放污水,污水中的杂质极易沉积,雨季前没有及时清通,严重影响了管道排水能力;排水系统的雨水入口被杂物堵塞,丧失进水能力,导致地面径流无法进入雨水管渠,导致地面积水形成内涝。

4、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的历史欠账太多,专项规划理念滞后,重视不够,赶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建设步伐

城市原有排水管网系统很不完善,原有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太低。遇到高强度降雨,难免出现内涝灾害。前期对城市水系的调查不够全面,对城市未来发展走势预测不够准确,规划的基础数据不充分,导致原有排水管网系统很不完善。

城市雨水管渠设计及建设标准低。目前采用的雨水流量计算方法在汇水面积较小的区域可以满足精度要求,但在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则会导致雨水流量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加之雨水管渠设计采用的重现期标准偏低,造成雨水管渠设计不合理 。

5、管理体制不完善

(1)多部门协调难度大。管道改造牵涉到众多部门,电信、给水、燃气等管线都位于排水管道内,改造城市给排水管网需要众多部门协调合作,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管网设施的科学巡查和有效养护难度大。排水管道不像其他建筑,由于管线埋在地下,其设计施工监督和质量检验难度较大,后期巡查和养护难度也大。

(3)应急预案和措施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排水需要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建立报警和预警功能,需要基于气象预测数据快速分析排水管网的运行负荷和管网负荷不均衡的情况,建立应急预案与真实应急场景的有效关联机制,需要的基础数据和模型建立工作需要基础性管理数据的支持,而在管理实践中这些基础工作不足。

   树立生态城市理念,修正城市发展策略。强化城市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树立“海绵城市”理念,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评价制度与应急响应机制。

——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院长 郭晋平

一、树立生态城市理念,修正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发展规划应将城市生态功能纳入重要目标。城市发展应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城市建设应与安居环境相协调。城市管理应与民生相协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保护城市水土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空间规划上,城市的总体布局、各分区布局都要充分考虑生态需求,要留足生态空间,要有一定比例的绿地涵养雨水,保留和规划一定的 河、湖、渠、水系等空间,有一定的库容能调蓄雨洪、维系和增强城市 的生态功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从城市发展进程规划上。城市建设速度要适度、合理,应循序渐进,不能单一追求速度。应控制开发强度,避免高密规划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

二、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

(1)强化城市排水专项规划进一步突出城市规划体系中对排水规划的要求。在城市规划是内涝防治的顶层设计,做好排水规划是内涝防治的关键环节。 城市内涝防治是系统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来解决,关键要和规划用地相结合;工程不再是配合,内涝问题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来解决,而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优先解决排水去向和大通道;多专业协调联动,使规划能够顺应原有的自然水体,适应原有的自然蓄水和排水条件,符合自然水循环过程和通道。现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中,排水规划的地位不高,规定性不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业规划,虽然覆盖面大,深度不够。受时间进度、资料条件等限制,不可能做得很细,特别是受比例尺度限制,管线、蓝线、绿线等都难定位;详细规划中的排水专业规划,虽然比较细致,有一定的深度,但系统性差。从排水专业角度看,现在的状况是有设计,无规划。排水规划更多的侧重于管道、泵站等排水设施的布置,其计算也是为了核定设施规模,而对大小排水系统的衔接、管道和河道的衔接考虑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城市用地规划不能适应排水规划的要求,两者存在不衔接的问题。城市用地分类基本没有考虑土地和地表径流的关系,做城市用地布局时很少考虑雨水排水的出路,做城市竖向设计和道路竖向设计时,也很少结合雨水的综合利用和排放,城市绿地是难得的透水地面,但绿地标高都高于道路,许多地段的道路绿化还热衷于起微地形,不仅无法接纳附近的雨水,反而向道路排放径流。

(2)完善城市排水规划技术标准制定建立城市内涝标准;逐步提高管网标准;改进设计方法。在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城市内涝控制标准的情况下,对制定省级城市排水系 统规划标准,明确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雨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技术标准,指导城市排水规划的编制和相关设施的建设。明确提出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暴雨径流途径和方案,技术标准和规划设计规范,构建综合性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在规划设计中要改进雨水设计流量计算方法,采用数学模型法为排水系统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城市排水规划设计标准,针对城市超常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0-100年一遇,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传输小暴雨排水系统无法传输的径流。

三、针对性技术措施

(1)树立“海绵城市”理念,针对太原实际,落实可行技术树立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使城市具有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通过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GSI)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强调综 合目标的实现,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 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2)建设雨水调蓄设施,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完善城市水系,构建城市内涝防治体系规划建设城市雨洪资源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原有的河流、湖泊、水系、渠道、洼地等集蓄雨洪,合理规划并开辟人工湖、人工水系,在地 势较低的地段建没下凹式草地、公园、生态带等,形成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均衡的集水斑块。建设城市雨洪集蓄、滞缓、调蓄、利用体系, 增强城市的蓄水能力;增强城市的蓄水面积;变洪水危害为雨洪资源,构建可持续的雨水系统。雨水调蓄池可以设置于天然洼地、池塘、公园水池等地点。城市水系则同时起到调蓄雨水和便于雨水的分散排放两方面作用,平常还可以作为景观使用。

(3)大力推广生态透水地面和透水式排水沟渠,合理使用城市建设用地,降低地面硬化率,变刚性城市为柔性城市。应尽量使用透水砖、渗水砖、孔形砖、渗水混凝土、碎石、卵石等材料。以降低城市的地表径流系数,从源头上减少雨洪量。

(4)降低绿地相对标高,严格限制道路绿化中不必要的人工微地形道路设计与施工中,下决心降低周边绿地相对标高,特别是道路绿地的相对标高,严格限制不必要的人工微地形,有计划地将道路径流导入绿地,增加就地入渗。

(5)保证绿地栽植土壤与本地底土的连通性,加强道路绿化带施工设计和监督,道路路面建设施工过程中要避免绿化带基础被硬化,或者在施工结束后回填栽植土壤前,要对设计的绿化带进行基底清理,保持绿地栽植土壤与本地底土的连通性,保证绿化带土壤对降水下渗通道的连续性。

四、管理措施

(1)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体系建设,强化设计、施工、运行的规范化管理

 通过及时编制和修订地方相关规程、标准、规范,明确城市建设中河、湖水系、绿地的比例与布局的硬性指标,对各类建设用地的雨水涵养、雨洪蓄滞能力、施工场地扬沙、排水含沙量等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检查验收等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依据。

(2)逐步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

通过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编制系统的洪涝灾害风险分布图,提升排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3)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排水系统GIS数据库

建立详细的排水管网数据库并实现实时监控。解决城市排水管网因建设年代不一、结构错综复杂造成的基础数据不详、不实、不适时的问题,为方案预设、应急处置、影响评估等奠定基础。

(4)建立和加强排水系统运行的科学化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

注重管网的巡查养护,防止管网淤积堵塞,管网错接、受挤压变形,偷排漏排等现象发生;建立排水管网事故应急调度机制;部署排水管网在线监测报警系统;提高市政管道施工质量;进行河道定期清理,清淤处理,增大过水断面;提高抗洪排水要求。建立由水务,城建、公共事业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切实提高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排水设施的运载能力。实行严格的管理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雨水作为一种资源,尤其在太原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国人均量的十二分之一,其“蓄、滞、渗、用、排”综合利用原则的全面贯彻实施就更为重要。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胡纯杰

建议:

一、结合太原市实际,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相关规范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城市大水系和城市景观,经政府批准后严格执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排涝、雨水设施的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和规范,留足用地并逐步建设好缓洪池、调蓄池、排水泵站、河道疏浚和截污以及排水系统。

二、按照政府批复的《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严格按不同区域的防涝标准进行建设。

三、结合《城市防洪规划》,疏通和留足洪涝水的出路,按照排水分区,找出城市“易积水点”,逐个分析原因,对症解决。原则上每个“易积水点”应该能直接通畅的排入河渠或排水干管(暗涵),杜绝出现循环排水的现象。

、利用缓洪调蓄设施、城市水系、下凹式绿地及小区和公建集蓄雨水设施把雨水蓄积起来;通过政策条例管理,大力减少城市大广场和大面积硬化工程,利用湿地、绿地、植草沟、植草砖、绿化屋面、自然地形等措施,把径流系数降下来,使雨水尽量渗入大地,恢复大自然的自然循环;积蓄起来的雨水,可以在非雨季时用于园林灌溉、道路浇洒、景观水系补水等,可以替代大量净水。

智库建议:防治内涝,将太原建设成“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一、改变传统城市建设观念。做好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并严格实施。树立生态城市理念,防止城市大规模快速扩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改变传统城市排水观念。优先利用城市“海绵体”排水,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及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绿色”措施。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