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综合新闻 >

国企改革开幕!中国大手笔,史无前例!

未知 2015-03-02 10:58
在新常态经济战略背景下,一套针对国有企业“混改”的方案即将出台,长期以来,国企内部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备受社会各界非议,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减速,地方与中央财政“捉襟见肘”等众多因素重压下,中国政府终于向“共和国长子”的众多国企“开刀”。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如果不取消市场准入限制,国内众多国企仍会享有垄断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企混改在即 各地改革方案频出
 
多年来饱受社会诟病的中国国企改革问题终于有望得到化解。相关媒体获悉,国企改革的顶层方案经过数论讨论和修改,有望在今年两会出台,国企改革混改门槛将进一步放宽,竞争性领域所有制资本参与的股权比例也将进一步放宽。另据悉,除央企之外,中国31个省份在召开地方两会式都勾勒出了2015年地方国资改革得蓝图,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组”、“分类改革”、“整体上市”、“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等内容,或将撬动24万亿市值。
 
“国家首先可能对商业竞争类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对民用产品市场竞争性强,具有垄断型的国企进行改革。”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指出,随着政策的松绑,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从更大层面铺开。国企将采取证券化方式,让社会资本参与。
 
如果中国政府果真“铁心”针对国企进行改革,那无疑将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在当前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学以及集体企业的上市公司总计达1,010家,占到A股市场所有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以上。按照2月10日两市收盘价格计算,上述1,010家“国资系”的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24.31万亿,占到沪深两市目前总市值(42.42万亿)的一半以上。
 
广东国企改革的表现有望成为全国国企“混改”的领头羊。市场分析人士透露,根据广东省出台的省属国企改革方案,未来省属国企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探索以改制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经营者和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吉林、上海、浙江、河北等地均在国资运营平台搭建上,推出了实质性政策。其中,吉林省提出,组建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推动交通、粮食、酒精、林业等企业兼并重组。上海也提出建立国资流动平台,发展公众公司,推动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和核心资产上市。同时,重庆和河北也纷纷加速了国企改革步伐,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政府为何向“共和国长子”痛下狠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公布之后,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习近平政府推动的新常态经济战略背景下,无论央企还是地方国企,都纷纷踏上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之路。所谓混合所有制,就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在降低政府持股成本、为其“减压”的同时,通过改进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众所周知,虽然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股东在企业当中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正是由于国有企业股权过于向“国家”集中,使得众多小股东“势单力薄”,难以真正发挥监督、管理与协调作用。另外,正是由于国有股东一家独大,缺乏外部有效监管和制约,导致众多国企内部控制人——即企业高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国企当作为自身谋取“利益”的通道,让企业和社会纳锐人蒙受重大损失。
 
有媒体统计,仅2014年以来就有74名国企领导干部被中央纪委调查,平均每月6名。其中包括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中石油原副董事长王永春、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香港中旅原副董事长王帅廷、中国铝业原总经理孙兆学等。中央纪委挖出的“国企蛀虫”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进行改革,国企高管腐败情形只能愈演愈烈,因此,实行混合所有制改进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外部监管机制对于国有企业势在必行。
 
另外,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减速阶段,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通过国企改革实行混合所有制,地方政府可以筹措资本以解”燃眉之急”。长期以来,地方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尤其房地产持续回落,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面临“断崖”,因此,只有开源广进才能维持各级地方政府生存,而盘活存量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手段。
 
从中共中央层面来看,针对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优化管理结构、提升效率、抑制腐败、缓解地方财政问题之外,缓解中央财政自身压力也是重要缘由。多年来,很多国有企业凭借自身“共和国长子”的身份,已经对中央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形成很大程度上的“绑架”。
 
以中国铁道部为例,从2006年开始,中国铁道系统的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超过2,000亿元,随着2008年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后,中国铁道投资规模更是逐年扩张,其中大部分以债务型融资为主,2012年11月,中国债券网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9月30日,铁道部资产为4.3万亿元,负债为2.66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81%,税后利润为-85.41亿元。
 
可见,中国铁道部之所以敢如此大规模举债扩张投资,是把中央政府和银行当作“最后的依靠”,一旦自身投资经营不善自然由对方“买单”。但问题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央政府和银行提供的“恩惠”也不是凭空而来,途径无非有二:财政补贴和印钞。鉴于中国M2已经达到140万亿规模,如果持续印钞无疑将产生国内剧烈通胀,因此,在新常态战略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缓解自身财政压力,同时加强国有企业预算约束,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旁观下的隐忧
 
其实,针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过是中国政府改变国企弊端的一种突破性尝试,并不能营造市场经济真正的公平环境。毕竟,当前政府仍赋予国有企业太多的特权,尤其通过准入限制,让央企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市场充分竞争才能优化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也只有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才能促进企业和经济效率的共同提升。如果政府通过权力,为民间企业设立各种准入的门槛,不仅违背市场法则,更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对企业和民众的生产生活形成严重侵害。
 
归结根本,中国政府与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如再深入一步,取消市场准入限制,让民营企业参与到生产要素和能源领域的竞争过程中来,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降低能源要素的供给价格,缓解社会生产生活压力,同时也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国企经营效率提升,从而促使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