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晋善晋美 >

五一路听听太原人关于它的记忆和故事

未知 2016-07-12 14:44

五一路即将改造 听听太原人关于它的记忆和故事

2016-02-01 09:15:06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 点击参与跟帖
快速发贴

进入2016年,省城再次迎来一波道路改造工程。本次道路改造计划中涉及的多条道路为城市主干道,其中,有着成熟商业圈和密集人口的五一路,历史悠久,每逢上下班高峰期,总是拥挤不堪,不少人期待其旧貌换新颜。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大家对于它是留恋、不舍和怀念,里面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和故事。

近日,五一路的道路改造也已经拉开大幕,施工前夕,记者通过走访和微信征集两种方式,探访和记录这条路的很多故事。请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看看吧,不知道这里是否也有你的回忆。

1 一条街、一个照相馆留下我最美好的记忆

讲述人:凯文男32岁事业单位职工

上个星期天的晚上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在电话里母亲告诉了我五一路即将修路的消息,已经退休的母亲让我再和她去看一看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和平照相馆,而这座古朴又别具风韵的照相馆、这条虽老旧却充满历史的五一路,共同构成了我的人生记忆。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一直担任和平照相馆的经理,在这座解放前由日本人兴建的砖瓦楼里,承载了很多老太原人的影像记忆:参加工作的第一张一寸照、参军之前戴着大红花的光荣照、喜气洋洋的全家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和平照相馆就是时髦和新潮的代名词。因为母亲工作比较忙,小时候我的生活就是学校——照相馆两点一线,每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从太师一附小步行回家,一到秋天,五一路两旁笔直的银杏树叶就变黄了,结出了白色的银杏果,秋天傍晚的阳光从银杏叶的缝隙里透过来洒在地面上,变成了星星点点的光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放学后我经常在照相馆里转悠,看着一张张照片在药水的作用下从相纸上慢慢显现出来,觉得特别神奇。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到年底就有很多家庭来拍全家福,看着不同的面孔上洋溢着同样幸福的笑容,我就觉得年味儿特别浓。而我们家更是每年都会在照相馆里拍一张全家福,那是我最期待的事情,这样每年一次的全家福一拍就是三十多年,从我还是个小不点一直拍到了我也为人夫为人父。小时候还不太懂,就是觉得能去照相馆照全家福是件特别洋气的事儿,可长大之后再翻看相册里那一张张记载岁月变迁的照片,总会有许多感触。

随着照相馆经过了几轮翻新和装修,五一路也变得繁华起来,我放学回家的这段路也变得越来越长:王萍面皮、天津小笼包、烤羊肉串……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每天都能发现新的美食。那时,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相约去五一路的清华浴池泡澡,我们几个小孩在大水池里扑腾着游泳,互相用手打水花玩,那时的发小们多年来都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直到后来成家立业,我们每年依然还会约着一起去五一路的大观园浴池泡澡。

这条街,这个照相馆,已经变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随着五一路翻修,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建筑和风景也要消失了,看着那熟悉的风景,看着那一个个大大的红色的“拆”字,虽然觉得非常不舍,但我更期待修葺一新之后的五一路,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体会到道路的便利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善。

2 我的爱情在这条街开始也在这条街结束

讲述人:马达 男 31岁 外企员工

那天刷微博,看到网上都在热议五一路要改造翻修了,很多网友们都感叹一条短短的五一路却承载了很多人宝贵的记忆,有人出生于厮,有人成长于厮,而我的爱情就开始在这里,也结束在这里。

七年前,我的那个她在五一路铜锣湾附近的培训学校工作,有一次帮哥哥接送小侄子的时候遇到了他的英语老师——一位高挑、温柔、充满耐心的女生,后来我知道那时她刚刚大学毕业,考进了那所培训学校做英语老师。当天正好是她工作一周年纪念日,却正好遇到了我。第一眼就认准了她是我梦想中的另一半的我开始对她展开了追求,那个时候我们的脚步布满了五一路:一起逛铜锣湾、一起去上马街买熟食、一起在太原大学旁边的小胡同里吃吊炉烤串,我还在旁边的三星手机专卖店给她买了最新的手机做生日礼物。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福佳林的点心,每次接她下班的时候,我就会去排长长的队,给她买泡芙,因为爱情,那一个个有点漫长的等待也变得甜蜜而充满期待。

那个时候,我们的相处就像是春天花朵会开放、夏天蝉鸣会响起一样自然和顺利,在我们相处的第十二个月,我决定向她求婚。那是个下了雪的冬天夜晚,我去学校接到她以后,一起步行到柳巷看电影,我们咯吱咯吱地踩着路上的积雪,她亲昵地挽着我,当走到一片路灯的光晕里的时候,我拿出了准备好的戒指,在洁白无瑕的雪地里向她求婚,又惊又喜的她答应了我。

婚后的我们把家安在了她的单位附近,就在拱极门附近。每次晚上吃过饭,我们就会手牵着手去那附近散步,有时候也会加入那些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队伍里,听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情歌,跳啊跳啊,如今回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是一种别样的浪漫。

可每天到了高峰期的时候五一路总是很堵,日久天长,我渐渐觉得这条记载了我们相知相恋的路没有那么可爱了,而我们的婚姻也在婚后的第四年触了礁,在经过很多次无休止的争吵后,我们决定和平分手。在领完离婚证的那天,我们回到了家附近,吃了最后一顿散伙饭。我还特意去买了她最爱的泡芙,五一路仍然很堵,但我们却平静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怨着糟糕的路况。在车里不知道是谁先提起了以前在五一路上约会的日子,吃饭电影唱K可以一站式满足,我们都笑了,然后陷入了沉默,我们都知道那些美好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五一路要改造,就像是自己的一段往事要被深埋,我心里既不舍又轻松,希望我的人生也能像新的五一路一样重新开始。

3 在新华书店看了一辈子书听说它要拆了心里空落落的

讲述人:崔先生 男80岁 退休教师

说起来,五一路的这家新华书店应该算是太原市最早的书店了。印象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它就在。那个年代书店很少,更不要说像新华书店这样的国营大书店了,想要买一本流行的或者是喜欢的书并不容易,路过书店时,经常能看到不少人在排队买书,那在当时也是少有的盛况!

打从我记事起,基本就在新华书店买书、看书。小时候,我们流行看小人书,经常和几个朋友去书店一起买、一起看。我17岁那年,考上了师范学院,学校就在现在的侯家巷,离书店很近。因为爱看书,这里成了我常常光顾的地方,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都不嫌累。后来,我毕业参加了工作,顺利当上了语文老师。教书育人,更得时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需要不停地学习,有需要了,我就会跑到这儿看书,查阅资料。当时经济情况有限,不能把需要的书都带回家,只能是在书店看,尽量把想要知道的东西记到脑子里。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看书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再后来,我退休了,不爱打牌,也没啥爱好,就是喜欢看书。所以,退休这十几年来,除了早上锻炼身体,只要没事,就会来看书。前两天,我在老年大学报了绘画班,这两天放假,就过来看看相关的书。像我这样的老居民老读者很多,家里孩子们、孙子们用的图书资料也都从这儿买。

这家书店刚建起来的时候,规模就很大,一层占地面积基本没咋变,只是原来二楼的办公区又扩充成了现在的样子,变成了卖教辅书的地方。虽然这几年从网上看书买书的人多了,但是这家书店生意一直都还不错。周围学校多,孩子们买书基本就到这儿。

60多年了,我大半生的读书时光基本就是在这儿度过的。听说书店要拆,心里还有点留恋,人老了,变得更恋旧了。真要拆了,心里也会空落落的。

其实,不光是我,对于在这个书店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作人员来说更是如此。这家店的李经理也是伴着书店长大的,从小在这里买书,直到在这里工作。对于她而言,书店更像是自己的孩子,几十年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这儿,见证了它起起落落的沉浮变迁。面临拆迁,心里怎么会不留恋?

4 老店包子香,曾勾起太原人多少馋虫以后怕是吃不到了

讲述人:胡先生 男 46岁 公务员

这些天,五一路上挂了不少宣传拆迁的条幅,很多建筑也被写上了大大的“拆”字,街边一家古朴装修风格的包子铺也被划入了拆迁范围。唉,以后怕是吃不到这里的包子了。

我在五一路附近上班,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就听人说这条街上有个很有名的包子铺,每天卖得都可火呢。后来,便跟着同事一起去了,店内外保持着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桌椅板凳、上下楼梯都很有历史感,更重要的是,包子的味道果然正宗,味道就是好,自然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店里以包子为主,但也有炒菜,后来还增加了面食。工作十几年了,经常光顾,有时候,还会带着家人来,在这里就餐似乎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据说,这家店是“百年老店”,也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听店里的老员工说,这家包子铺老早在天津时已经是名声鹊起。后来,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为了支援中部地区的城市建设,来自天津包子铺的11个人(其中包括7名师傅)集体把这个店从天津迁到了山西太原,这一待就是几十年。店刚刚建立之初,规模并不大,只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人投资重建了这家包子铺,店面扩大,还把它从五一路原来的桥头街西口搬到了现在的桥头街东口,虽是一东一西的变动,总的位置没有变,不断有新老顾客光顾。如今的店有600多平方米。真的几十年屹立不倒啊!这些年,其中的几位老师傅有的已经离世,仅剩下个别人。但是,由老带新,其秘方和手法都被传承了下来,也一直支撑店开到现在。

前两天我又去了趟包子铺,说起拆迁,他们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安顿。唉,估计以后就吃不到这里的包子了。我索性买了好几笼,先放到冰箱里囤起来!

5 店老手艺精,就喜欢在这样的地方理发能保留下来,真好!

讲述人:唐先生 男40岁 销售

老式吹风机、白瓷面池、白色大褂、发黄的发廊海报……在华义美发厅内,这些东西虽然古老,但对于我而言却一点也不陌生,我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理发长大,这些东西都是岁月弥留的见证。与一些新潮个性的美发店相比,虽然它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些破烂寒酸,可我就是喜欢这样“古董级”的理发店。这家理发店,不仅仅理发,还有刮脸、打眼这样的老手艺,这些东西在很多城市都找不到了。

我是四川人,这几天在太原出差,眼瞅着要过年了,便想着理个发。问起这里是否有有特色的理发店时,酒店服务员信心十足地给我推荐了华义美发厅,她说这是一家国营老店,老太原人都知道。打上出租车,我便慕名来到了这里。坐上了熟悉的皮座椅,听着熟悉的剃头工具发出的“嗡嗡”声,恍惚间像是回到了过去。理发厅的武师傅很和蔼,一边理头发一边唠家常,很放松。走过不少城市,能在这里见到这样有特色的理发店,真不错,关键手艺也好,虽然是第一次来,但给我做的发型还是很不错的,相当满意。

店里的武师傅说,这家店存在了快60年了,她1978年就到了这个理发厅。当初店里有9名师傅,走的走,开店的开店,如今只剩下两个师傅,一直坚守着这家店。店里基本是保持原貌,后来只换了换地板和镜子,安了个热水器。因为风格独特,价格实惠,来这儿理发的很多都是回头客,甚至有祖孙三代的人在这里理发。之前,还有台湾游客从网上查到地址后,直接坐车前来,为的就是体验一下这里的特色理发。

因为面临道路改造,有不少人前来询问,新店地址会在哪里。一听说,这个店被保留下来了,不会被拆,不少人都很高兴。店里的武师傅告诉我,他们准备在修路期间重新装修下店面,把掉了漆的老椅子重新粉刷一遍,然后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简单修饰一番,希望能在道路改造后,能以更好的面貌服务大家!

6 上班4年,从不敢开车进这条路期待它的交通面貌能改善

讲述人:朴女士(韩国人)女 38岁 培训机构老师

4年前,我孤身一人来到了这里,在这里的一家语言培训学校,当起了韩语老师。学校的位置在五一路铜锣湾附近,所以,从韩国来到这里,我的生活基本就是以五一路这片为主的。

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条街,因为它太堵了!学校的地址是在铜锣湾的一个写字楼里,4年来,我从来都不会开车进这里,进出学校也只能是打车,一旦开车进来,找停车位就是最大的麻烦事儿,在周围转上好几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车位。这条路上学校也多,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和车流量都很大,一到上下班高峰期,真的是人挤人的状况。有个朋友曾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并州路修好以后,道路畅通了,从南往北很好走,可是一经过广场,整个交通就像是到了一个瓶颈一样,很难疏通出去。五一路的路口几乎每天都有交警执勤,指挥疏导交通,如果没有交警的话,这里的交通状况真是不敢想象。

尽管修路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影响,可能前来学习的人会很少,但是,我还是真心希望能改善这里的状况。五一路临近铜锣湾、柳巷这样的商业区,吃喝玩乐购挺方便,而且,周围有很多韩国餐厅,让我也觉得很亲切。可这里的交通真的让我很无奈,如果真的能改善一下,我想我会很喜欢这里的。

7 想把郭家巷里的精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讲述人:郭先生 男 78岁 退休干部

我姓郭,喜欢收集郭氏趣闻轶事,现在是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顾问。看到《山西晚报》征集“我眼中的五一路、解放路”的故事和照片,忽然想到五一路上的郭家巷。

虽然自己不是太原人,可是20年前在半坡东街古玩市场早市上,却收藏到郭家巷的几件遗物。一件是“郭家巷至德堂”药店装售药粉的小方瓷瓶,一件是住在巷子里郭氏家族或大商铺掌柜用于轿车上的“郭宅自用车”铜车牌,还有一件是商号用的“郭恒春”木刻匾印。

从这些遗物,我们可以想到当年郭家巷商业繁华的些许状况。前几年,在一个杂志上看过一篇《郭家巷记事》的文章。说郭家巷的得名,是抗日战争前,阳曲县的郭氏家族在这里建房居住,形成街巷,以此得名。这个作者当时就住在郭家巷附近,她记得郭家巷原先是有讲究的大院落,大多是两进的院子,大院套小院。后来因为郭家后人住不了这许多房子,便租赁一部分给外来的没房子的人,这些住户在赚钱后就买下了这些房子,在这里长久地住了下来。这或许和这些遗物有一些关联。

郭家巷在太原街巷中有些名声,除了繁华的商业外,还有巷内开设的一家报馆《小孩报》。民国15年的《晋民快览》上就刊登过《小孩报启事》。据说《小孩报》还参加过复旦大学新闻系举办的报纸博览会。

更有趣的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曾在《白毛女》中扮演恶霸地主黄世仁的陈强,也曾住在郭家巷内。直到后来他离家多年,仍能讲满口地道的太原方言,还把从郭家巷学到的做饭手艺带到北京,做给好朋友品尝。

在旧城改造的浪潮中,巷子里的院落已经拆除,现在的郭家巷道路被硬化,没有了当年的痕迹。只是在五一路新华书店对面的巷子,会有个路牌,写着“郭家巷”。这也是现在惟一能够证明郭家巷存在的依据。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它的故事!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