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大学城 一幅美图画
时间:2016-05-19 05:59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A+ A-
太榆同城化腹地,发生了影响太原和晋中城市化进程的人口大迁移——以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万亩大学新城”落成,数十万师生入驻 从广州大学城到上海“松江”大学城,从南京“仙林”大学城到山西大学城,在中国这十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江南北,不断发生着同一现象——原…
太榆同城化腹地,发生了影响太原和晋中城市化进程的人口大迁移——以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万亩大学新城”落成,数十万师生入驻
从广州大学城到上海“松江”大学城,从南京“仙林”大学城到山西大学城,在中国这十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江南北,不断发生着同一现象——原来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一个个大学以“造城”名义聚集,成就了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从2011年至今,以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医科大学为代表、汇聚10所高校的山西大学城,从一开始的荒芜转变为引领“太榆同城化”的动力源。
十校筑城 人文殿堂
山西大学城的规划,以“蔡庄水库泄洪渠”形成的天然河谷黑河、涧河为线索,环绕布置了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山西能源学院等10所各具学科特色的大学校园,自然地构成了各高校多元合成、融合发展的物理环境,正所谓“十校筑城”。
大学城规划尊重了地形地貌,在保护原有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形成了背靠乌金山脉、环绕自然黑河河谷的城市景观特征。我们将其纳为:
人文新城——城市因大学而精彩,大学因城市而绽放。这些高校的建设安排在城市与校际共享的城市界面上,形成城市的核心景观纽带,打造成就了山西的人文新名片。
秀美河湾——尊重原有自然地形,沿涧河、黑河形成100米生态与景观廊道,构成串联10所高校的河谷景观核心。同时,规划的林荫大道作为分隔各校城市主干道,构成绿色网络。
拙朴晋韵——校园建筑布局整体上传承了晋派建筑古朴、凝重的特色,建筑风格在体现现代文化教育特色基础上,融入山西朴素浑厚建筑特征,同时着力展现出多元性。
时代风景——各新校区在建筑与景观上,体现开放共融、崇尚知识、追求进步的自由精神,建设功能、类型、形象上体现文化建筑与景观的艺术表现力。
大学和城市交互发展,营造了多元化、开放式的交流场所,促使各校的单一校园功能向城市复合空间转变,由原来内向的、封闭的、游离于城市之外的隐士型学院,转变成具有城市属性、功能复合、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综合体。
而大学城周边配套的教师生活社区、医科类院校的附属医院、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产学研创新孵化区的规划、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等,更为大学城的发展注入了人文活力。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10所学校之风貌,我们总结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的设计采用简练质朴、细腻平顺的建筑语言,体现了建筑群舒展大气的开放性和文化性,色彩以红黄两色作为设计基调,体现含蓄内敛、古朴典雅的山西大院气质,再现“西学专斋”的百年荣光。细节设计上,吸收了经典学院建筑的比例和尺度,融合西方古典精神,汲取有夸张表现力的符号,与山西传统的建筑元素有机结合,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创造出专属于太原理工大学的全新魅力。
黑河从山西中医学院校区东侧转向西南,我们可见出“虎踞龙潭、花园书院”的中式大院建筑景象,整体风貌以山西本土的灰色砖墙为主基调,着力体现本土性,设计把复合化的群构建筑形态融入到整体中,注重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生动的联系,通过建筑与景观围合的花园书院式空间模式,成就新时代背景下代表中华中医文明进步的“北方书院”。
山西医科大学有别于太原理工大学的雄浑大气,不同于山西中医学院的本土化,设计思路采用了旧曲新唱的巧妙构思,把优雅与理性并重的古典情节和潇洒、精致、大胆的现代手法融为一体,以节奏的强烈和形式的清晰,体现出凝练而富有个性的主题及富于想象的建筑空间,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山医人”严谨理性的外在,温暖沁人的内心。校园以暖黄色和深红色为主调,尤其是园区内独树一帜的“深红色”面砖,其标识作用如同“哈佛红”一样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之一。
林林总总,不一一赘述,10所学校有10种美。各校园建筑作为符号系统,蕴含着复杂多样的意义,传播着各自丰富的内涵。
百年学府 明嚮最美
最具代表性的是理工大新校区,以后历史主义之面貌呈现,引入台地围“城”的设计理念,并以校内遗存的“明嚮”门楼为引,定名“明向”校区。它位于大学城核心,规划用地156.1公顷,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已建成约66万平方米。
在规划上,展现出复合化的空间情节,以环绕图书馆西学前广场及明向后花园为核心,在东北、西北、东南布置了3个全功能要素的教学生活组团,采用社区化手法,每个社区均布置了教学建筑、学院建筑、餐饮休闲建筑、学生公寓群、体育运动场地等完备功能,形成一所大学校多个小社区的规划格局。
在空间上,打造了依势而立的建筑群落台地空间。通过建筑与景观围合的街区化空间模式,综合利用地形地貌,打造复合性空间形态。
在场所营造上,勾勒出学校一直一曲两个性格的景观场景,前区大气磅礴,后区自由静腻。校区南北主轴两侧形成西文东理两条功能轴,联系学科院系与生活区。中轴为形象虚轴、东西边轴为功能实轴,轴线虚实相生,节点丰富细腻,转折自然平顺,空间丰富灵动。
在环境造景上,我们在校园内设计了“一湾清泉、两带湿地、三倾碧湖”的水域景观,配合校园的场所景观环境,意境自然,浑然天成。
理工大的建筑风格从三晋大地几千年的建筑形式中汲取养分,并承袭“西学专斋”西学东渐的办学精神,吸收西方大学的建筑经典,结合具有抽象意义的立面纹样及花园街巷式的人性化空间处理,创造专属理工大的建筑样式——后历史主义之“明嚮风”,既有百年名校雄浑坚实的建筑气势,内省、纯朴、大气,又符合国内高校“西学中用”的审美倾向,人本、精致、和谐,整体风格极具风范。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大学城,漫步于飘满书香的校园,流连于别具一格的图书馆、大大小小的体育场馆和各种门类的展览馆,让文化的情愫蔓延。(作者韩勇鸿为博士/副教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处长兼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领导组办公室主任;作者张约翰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的总设计师,现任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总监,代表作有复旦大学新江湾校区、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新校区等。)
韩勇鸿 张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