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晋善晋美 >

说说大年夜的吃吃喝喝

未知 2015-02-13 11:05


来源:山西晚报

图片来源:资料图

    

    灰太狼认为年是一个有故事的节日

    我们狼族是没有过年概念的,过年这种事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现在说的春节就是过年。听说年的概念很悠久很悠久,传说与一只叫年的怪兽有关。我灰太狼查阅资料发现,年的产生是跟人类制定的历法有关系。
    人类根据自然万物的荣枯,天象变化制定出了历法,年由此而来,它代表着一个周期的结束,一个新的周期的开始。
    尧舜时,年称为“载”。载,始也,物终更始的意思。载,含有自然物生命转换、新旧交替的意义,是原始先民观天象物候而得来的称呼。一载,一年也。
    到了夏代,年的时间概念称为“岁”。岁是指星行一次也。当时的夏历制定是根据北斗星运转而来。岁是一种天象,岁星行一次为一年,夏朝人把木星称为岁星。这就是后来人们把过年定为“岁”的开始,也是过年被称为“分岁”或“度岁”的原因。
    商代将“年”称为“祀”。这与商代盛行的祭祀之风有关。在甲骨文《卜辞》中残留的一些关于“卜年”词句,说明了商代先民过“年”时,就有通过祭祀向神灵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习俗。
    周代正式出现了“年”的名称。“年”本做季,指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年的时间概念最终在周代确定,并延续下来。
    春秋时期,过年的具体日期还未能明确固定下来,但是立春的日期已经确定,并受到重视。这样一来,立春成为一年一度新旧交替的一个节点,人们会在这时举行活动欢度新年,过年的风俗便由此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
    过年作为一年的新旧交替,自然少不了要庆贺一番,说到庆贺,自然就有各种吃喝,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各种美味佳肴,不由得口水都开始流了。
    过年是中国人讲究最多的节日,吃吃喝喝都马虎不得。如今人们过春节时保留着的很多习俗在先秦就已经有了萌芽;汉魏时期,其过节日期、仪式的程序与现代春节习俗内容基本一致。吃年夜饭、吃饺子、一定要摆一条鱼……这都是延续了上千年的食俗。

    年夜饭
    上古过年就要聚餐

    先秦之初,各国的历法并未统一,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之前使用过六种历法。故而,岁首的起始时间也是各国设置的,比如,西周的岁首在夏历十一月,而豳国行豳历,豳历的岁终十月,即周历的十二月。《诗经·豳风·七月》中可知,当时快过年时,人们清除垃圾,熏赶老鼠,用泥封闭门窗,躲避寒冷的北风,为迎接新年做准备。人们还用丰收的五谷酿成芬芳的美酒,宰杀肥美的羔羊,与亲朋乡人们一起聚集公堂举杯畅饮,共祝万寿无疆。
    上古年节聚宴饮酒渐成惯例,这应当就是吃年夜饭的雏形阶段。
    发展到汉魏时,民间有了除夕之夜“送岁”和“留宿岁饭”的习俗。讲究年夜饭不能全部都吃完,要留下一部分称为“宿岁饭”。过完新年十二日后,要把宿岁饭撒到大街上,寓意除旧纳新,表达摆脱贫穷向往富裕生活的愿望。

    椒柏酒
    举杯贺新春小孩子要先干一杯

    吃年夜饭自然是要喝几杯的,在大伙儿还没有动筷子前,咱先举家碰一杯。这样的场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也类似,在还没有开吃前,那是必须要先喝一杯的。不过,那时的酒水饮料不像如今这么丰富,而是有固定的几种酒水饮料专供过年享用。分别是——屠苏酒、椒柏酒、桃汤。
    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七种药材混合制成。有的人把这几种中药提前浸在家中水井里,等过年从井里打上水来喝,也有人是用这几种药浸制酒来喝。椒柏酒是用花椒叶和柏树叶浸泡的酒,据说这两种酒喝了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当然想必味道也十分之古怪离奇。反正,如今是没什么人在过年喝了。
    桃汤就是用桃枝桃叶泡的水,同样也有驱邪功效,自古桃木就有这种功能,连用桃木泡的水也就自然有了此效。
    来,过年了,大家都把手里的酒水饮料端起来,干了吧。
    慢!现在大家喝酒是一起举杯,一起喝。以前过年喝椒柏酒可不能这么来。
    从汉到唐宋,每每过年喝此酒,那都是先从小辈开始,长辈们先端着酒杯看着。这新年的酒,“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唐之前是不给压岁钱的,喝酒就算是祝贺小辈长了一岁。过年喝椒柏酒的习俗直到明代还有记录。

    五辛盘
    曾是必备凉菜如今歇菜

    年夜饭的餐桌上,荤素冷热自然齐备,如今并无定制。不过,曾经,过年的餐桌有一样必备凉菜——五辛盘,又称辛盘、春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古人立春吃“五辛盘”除取其象征性的吉利意义之外,还包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立春之后,阴消阳长,休眠了一个冬天的植物开始萌发,人体也需要尽情舒展一下了。聪明的祖先选用辛味食物运行气血、发散邪气,保证机体健康和季节性防疫。中国人的药食同源是时时刻刻都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
    您会说,这不是立春时才吃的吗?没错,如今这五辛盘已经逐渐演化为春盘、春卷,是立春时的代表食物。农历中,立春这一天就是一年的开始,十二属相换班也是从立春这一天开始,名为春节。而我们说的春节其实是过去的元旦,所以曾经春节必备的凉菜,在如今春节的餐桌上就歇菜了。

    压轴菜
    连年有“鱼”越千年

    家家过年的餐桌上必定少不了这道鱼。如今物质丰富,什么鱼都能成为年夜餐桌上的这道压轴大菜了。
    人类吃鱼的历史可以说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而且一直都是国宴、家宴等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压轴菜。其实,最初把鱼作为年夜压轴菜并不是因为其寓意“连年有余”,这与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以鱼为图腾的生殖崇拜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开始。作为初民鲤鱼崇拜的余绪,鲤鱼的形象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鲤鱼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
    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国君鲁昭公就拿了一条鲤鱼去贺喜。孔子便给儿子取名为“鲤”,以“伯鱼”为字,以志纪念。鲤鱼还是祭祀祖先时必备的祭礼,有子孙绵延不绝之意,不单单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年年有余”。
    鲤鱼又一直在人类的餐桌上享有殊荣,曾是餐桌上最尊贵的鱼种。
    不过,历史上有一个时代是不能吃鲤鱼的。那就是唐代,由于皇帝姓李,“李”与“鲤”谐音,鲤鱼身价倍增,尊“鲤”之风盛行。法律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敢卖鲤鱼的人要遭六十杖责。唐代年夜大餐中的鲤鱼被其它鱼类取代。

    吃饺子
    从药用到贺年的主食

    相传饺子是东汉时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是在冬至时食用预防寒冷,避免冻掉耳朵的一种具备药效的食物,叫做“娇耳”。饺子变成年夜饭的必备主食,饱含了辞旧迎新之意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到唐代时,已经有了吃饺子的习俗,不过,你要是说:吃饺子喽。唐朝人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那时,饺子不叫饺子,叫“汤中牢丸”。看字猜意,大体也能明白,这时的饺子还有“娇耳”的痕迹,属于现在汤饺的吃法。
    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宋代称“角儿”,这个称呼就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说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都可见到。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饺子和这个“交子”正好是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每年旧历年底时,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还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饺子”就顺理成章成了这个时刻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而且饺子还有丰富的文化涵义,于是在中国的北方慢慢形成了在大年初一、在交子时吃饺子的民间习俗。
    民俗学解释,“除夕”这一天是人、鬼、神交战之日,必须要人人参与,才能获得来年的吉祥平安,因此人人都要吃饺子,以求平安进入新一年。现代一些人家有在饺子中包硬币,以占卜家庭成员新年财运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明代已经形成的。明代嘉靖山西《曲沃志》中便有这样的记实:“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本报记者 李雅丽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