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文化视角 >

唐国史话

未知 2020-05-22 09:24
古代唐城、唐国有多处,今人多有误解
唐国史话
  古代唐城、唐国有多处,因代远文疏,解读不易,多有误解,惑人无数。故此,依据史料厘清彼此间混淆的说法极有必要。
  一话尧唐。尧唐有三,初封侯中山唐(今河北唐县),后迁晋水唐(今太原),三迁平阳(今临汾)为天子,所以世称尧都平阳。班固《汉书》已经记载尧封晋阳,西晋皇甫谧在其《帝王世纪》中说:“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是也。尧之都后徙晋阳,今太原县是也。及为天子,都平阳。”杜预、郑玄、范晔等都主张“晋阳本唐国,有龙山,晋水所出”。
  关于帝尧西迁晋阳的原因,《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因兄弟不睦,“迁实沈于大夏”,实沈其实就是帝尧部落祖先。帝喾四子,尧为其一。帝尧继位后迁都平阳。帝尧去世后,子孙居留地多号陶唐。
  二话刘累唐城。刘唐有二,一在翼城,一在晋阳。翼城之唐城,乃尧帝子孙封邑之一,历舜禹夏数百年到夏末,此支尧帝后裔脉中出了一位能人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孔甲赐号御龙氏又称豕韦氏。不料一雌龙死了,刘累暗中将龙肉入饭献给夏帝孔甲,夏帝吃了还想吃,刘累惧怕了就带着族人跑到了鲁县(今河南),刘累唐城遂废。然而,孔甲帝并没有责怪刘累,而是找了刘累的一位后裔,改封西河太原,后世称大夏之墟,地望在后来的晋阳之域。唐李泰《括地志·绛州》认为:“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春秋》传云夏孔甲时有尧苗裔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匄所云:在周为唐杜氏。”文中明确刘累唐城在翼城,而别封其孙的唐邑在大夏之墟就是后来的晋阳。
  宋代郑樵《都邑略》已经开始误解《括地志》,将二者混一。今学界不识“别封”,将刘累唐与夏墟唐混为一地,争论不息互相否定。因而唐叔虞初封之地形成两派,其一晋阳派,其二翼城派,其实是混淆了刘累唐与夏墟唐。
  三话夏墟唐。《括地志》:“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刘累逃跑后,孔甲找到他的孙子迁居别封大夏之原即今太原,国力逐渐强大,夏亡后被称为大夏之墟。夏墟唐成为商人的方国之一,协助商王统治北方。商帝武丁征服土方,唐地进一步向西扩大。夏族残余在太原盆地西南建立方国,世称西夏。夏墟唐人西伐夏人,灭之,国力进一步强大。《逸周书》曰:“唐氏伐之,西夏以亡”,《博物志》“唐伐之,西夏亡”。其商周西夏国遗址应该就在汾阳大夏乡(杏花村古名)一带,有夏商杏花村遗址,归属东下冯夏都文化类型。协助周王灭西夏的唐国就是史料记载的晋阳夏墟刘孙唐。入周,成王灭刘孙唐国,并没有灭其族人,而是更迁刘孙唐人子孙于杜,唐杜氏入居关中。
  四话叔虞唐晋。夏墟刘孙唐延续数百年,入周后不服周人,到周成王时期被周王伐灭,将其地封给皇族叔虞,世称唐叔虞,其地望在晋水流域,即后世晋阳。郑玄《诗经·毛诗谱·唐谱》所记:“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孙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周成王之所以封唐叔虞到晋阳与其营建洛阳城有直接关系,周成王时期国家强大,为了保障洛阳的安全封叔虞唐侯保卫北疆,同时配合晋阳防务,还将孟增封“宅皋狼”即今离石方山。《赵世家》记载:“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皋狼与唐叔虞互为犄角。唐叔虞实际承担了护卫周朝北疆的使命。
  唐叔虞为了稳定太原,利用夏人与唐人的矛盾,采取以夏人制服唐人的策略,《左传》云:“封于夏墟,启以夏政”。后世记载:“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今人将“河汾之东”曲解为“汾东”,于是对地处汾水之西的晋阳产生怀疑,其实“河汾之东”类同“江淮之北”的概念,“江淮之北”的意思是江北、淮北合成江淮之北,同样“河汾之东”的意思指河东、汾东合为河汾之东,就是说叔虞唐国西达黄河,东跨汾东,是一个比较辽阔的所在,核心在晋阳附近。班固、郑玄、杜预、皇甫谧皆传承叔虞封唐在晋阳,历代大家都尊重文献。
  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的《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虚南有晋水,故曰晋侯”。今人以魏国阳晋(今永济)附会为晋阳,其实魏文侯为晋卿伐秦,设阴晋、阳晋(也作晋阳),魏文侯自夸恢复晋国西鄙之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魏国阳晋与赵国晋阳关联。晋阳,赵国命脉复兴之所在,岂能轻易交给魏国。
  五话晋都南迁。周穆王时期,对太原地区进行了调整,其一,孟增后裔造父封邑南迁今洪洞赵城;其二,叔虞后裔晋邑南迁绛水;其三,迁犬戎于原晋赵旧地太原。《国语·周语上》记载:“获其五王,遂迁戎于太原”,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代替晋、赵。
  周穆王之所作此战略调整,在于晋主与孟增后裔造父在周穆王北征中立有战功。作为奖励将他们南迁到气候温和农业条件较好的霍山之南。《穆天子传》记载:“北循虖沱之阳(虖沱河)。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史记·秦本纪》记载:“造父善御,得八骏,穆王使驾而西巡狩”。《青铜甬道铭文》载:“穆王十七年,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当是晋、赵南迁的时间。南迁的主持者是晋国第三位国君晋武侯,他因随周王出巡并受周王赏赐而为其父晋公燮父宗室作器《晋公奠铭文》。晋都南迁,孟增后裔封邑同时南迁赵城。赵氏祖先孟增周成王时期旧封邑皋狼,《索隐》:“皋狼是西河郡之县名,盖孟增幸于周成王,成王居之于皋狼,故云皋狼”,地望在今太原之西吕梁方山县。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国学大师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尊重文献,整理曰:“虞叔封唐今山西太原县北有古唐城,燮父徙居晋今太原县治东北晋阳故城是,穆侯徙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故翼城是,孝侯改绛曰翼”。堪为经典。
 
 
吕世宏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