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之乡北大寺全景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栏图片均由杨润德摄
天龙山脚下的北大寺村,与太原晋祠公园一路之隔。这个距市中心20余公里的乡村,有一特色美景却知者甚少。
与很多村庄无异,北大寺村水泥道路两旁,盖起的排排砖房,算是富庶的体现。穿过村庄,映入眼帘的是百亩荷塘,夏日里,正是这荷花美景独树山西乡村。
说起这个景,便要提一下历史上的晋祠外八景,即悬瓮晴岚、文峰鼎峙、宝塔披霞、谷口双堤、山城烟堞、四水清畴、大寺荷风、桃源春雨。古时,这八景远近闻名,颇得文人骚客赞赏。其中大寺荷风,正是指北大寺村。
老人武三明对村中历史研究多年,在他的介绍下,北大寺村悠远的历史开始浮现。该村因有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崇福寺而得名,村北有道观“结义庙”,就建在荷塘旁,香火很旺,拜者众多。可为什么这样一座北方乡村,会有这么大面积的荷花呢?
武三明说,晋祠一带的莲藕种植年代并无具体考证,但最晚也应在宋代。因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一首《题晋祠》的诗中这样描述:千家灌禾稻,满目红香田。诗中的“红香田”很可能就是指荷花盛开的藕塘,既然能够达到“满目”盛况,可见当时种植的面积已经相当可观了。
至于种植的原因,老人认为还是因为农作物的“轮播”,在晋祠种稻需要隔年种,因此不能让地闲着,就选择了种植莲藕。一年稻米,一年莲藕,因为守着难老泉,这里水量充沛,加之当地土壤肥沃,稻与藕皆为上品。
据晋祠一带的民间传说,晋祠莲藕原是庙内的一位和尚从南方引种,先是在庙里荷塘试种,后来发现色味俱佳,便在晋祠附近大加推广。史书记载,晋祠的唐叔虞祠和圣母殿等大多建于宋代年间,这里确实曾住有和尚,因此“和尚种藕”的民间传说有它可信之处。
到了清代,太原著名书法家杨二西曾写《大寺荷风》诗,诗中云:“……未入莲花国,先闻水面香……莲村千顷色,真作万荷庄。”这就是诗人对晋祠南、北大寺种藕状况的真实描写。而后人所
【小贴士】
▲自驾线路:沿新晋祠路一直向南,到迎宾路向西行驶,到古唐广场即可到达。
▲游玩项目:以休闲为主,既可看荷塘水面的道道碧痕,又可欣赏到水田稻香之景。如在插秧季节,游人还可看到稻田一畦一畦的新绿。观赏荷花的最佳时间是七八月份。
▲食宿:可住农家舍院,也可选择晋祠宾馆。如想品尝三晋名食,可回到市中心。就北大寺村而言,元宵、糍粑、软糕、藕粉为当地特产。说的《晋祠四宝》中的“藕瓜瓜”,正是南、北大寺两村的产品。
那个时代,晋祠莲藕是山西太原的特产,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这是晋源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民间谚语,“藕瓜瓜”即指莲藕,俗称莲菜。据说这里出产的大寺莲藕茎直粗大,切开后丝长尺余,芳香扑鼻,制成的凉菜可放七八日,其色香味不变。山西各地的商家逢年过节都要到晋祠来采购莲藕,并将其销往本省及河北、内蒙古等地。“以前,村里谁家来客人,餐桌上摆有藕菜以示尊敬、重客之意,走亲串友时也是拿藕作为贵重礼品。”武三明说。
然而,近些年八景中一些美景绝迹多年,大寺荷风就是其一。直至2009年,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重新规划荷塘,并从白洋淀景区购回近万株红莲、重瓣莲花秧苗。之后,每逢夏日,万朵莲花飘香,太原人记忆中的“大寺荷风”盛景在30年后再现。很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大寺荷风”之名再次名扬。
如今,北大寺村水稻种植不断增加,昔日稻花荷香之景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不妨走进北大寺,漫步堤岸,迎着花香,莲叶池中摇曳,荷花叶中起舞,闲时莲间泛舟浅饮,颇有一幅江南风韵佳境。
本报记者岳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