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路堪忧
未知 2015-02-26 14:5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2014年八九月间,我们对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五省国学教育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情况做了调查,总的印象是,在党中央大力倡导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正在兴起
省内“国学热”方兴未艾
太原有办了六七年的晋豪学府,有北大总裁班,有几个由企业家出钱办的国学公益讲堂,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晋豪学府六七年来,坚持定期请北大、清华等校名教授讲授儒释道墨法兵等各家知识和一些历史著作。其他培训班也讲类似内容。这类机构基本全是民办,讲授大多能联系实际,受众遍及各行各业。
2013年10月,省文化厅下属单位举办了4000人参加的公益大讲堂,办了3天,七八位“分享”老师讲了传统文化的践行成果。国学大师姚奠中生前出资100万元,设立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资助国学研究项目,还资助山西大学举办国学大讲堂活动。太原理工大学等也经常举办国学讲座。在上述教育形式中,受众学习热情高,课堂纪律好,收效大。
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实践,如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燕声经典教育中心等都各有所长,这些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所安排课程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笠翁对韵》《大学》《中庸》《论语》等,有的还有古代历史著作节选,有的学校还学习珠算、书法、古琴、武术等。
全省部分地市也有类似机构以多种形式弘扬国学。朔州市国学会创立 “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目前已复制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家庭400多户,八年累计参与家庭2000多户。正在创办的“敬德书院”占地40亩,拟投入2000万元,已投入200万元,急需政府和社会予以支持和资助。
襄汾县北贾村、贾罕村“以孝治村”成果明显。已退休的县文联主席曹文敏和贾罕村支部书记武永贤支持倡导 “以孝治村”,全村评出模范媳妇、楷模公婆、孝顺儿女并把照片挂在街上,街道墙壁上到处是提倡忠孝道德的标语。这两个村以前家庭、邻里不和等问题较多,现在情况大为改观,和谐、友善、互谅互让已成主流新风尚。襄汾县关村是有两三千人的大村,过去脏、乱、差,村风也不正,经过弘扬国学治村,半年就面貌大变,由后进村、上访大村一跃而为全县文明示范村。
晋城市民办的海会书院办学有方,发展很快,现已有幼儿、小学生2千多人,家长们大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希望通过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使下一代以至下几代人能明理知世,能养心修德,能生美感、破烦闷、长精神、奋志气,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兄弟省份推进国学效果可资借鉴
河南有近200个国学幼儿园。在郑州,我们重点考察了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的少年先锋学校。
该校从1998年办幼儿园开始,现已是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一条龙学校,有学生3762人,已成河南最大的民办学校。该校主授国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情商高,综合能力强。初中部在郑州市最大的区——金山区教育质量排名第一;高考升学率达到85%—90%。值得借鉴的是,当地政府支持该校,给予相对的办学自主权并评优鼓励;学校面向工薪阶层子女办学,不办成贵族学校,十几年不提高学费。
从2010年开始,河南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扬国学。当年,郑州二七区举办了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政商学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政府首办,这在当时国内尚无先例。同年9月,河南又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6000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先普及后深入。河南还很重视校长、企业家的国学教育培训。
在山东曲阜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近日还出台《关于深入推进 “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 “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国学热”背后困难、问题也不少
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但各级学校中有些落实得不够好;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9月出版了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并在全国正式发行,落实得也不理想。对发展私塾、书院、学堂等民间办学机构来说,教育部虽有允许民间办学的原则规定,但语焉不详,缺乏具体操作办法和支持政策。
一是国学机构审批难。现在绝大部分民办国学机构都是 “黑人黑户”,教育部门对他们基本执行“不支持,不反对,不干预”的“三不”政策。
二是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有的地方规定上小学要和对口的公办幼儿园衔接,不收非公办的国学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6岁—12岁孩子在民办国学小学学完,因不承认学历上不了初中,逼得家长们到处找体制内小学“挂靠”学籍。
三是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办学校批不了;即使批了,办学用地也很难批,大多租用民房,场地狭小。日常办学费如设备费、运转费等也很紧缺。
四是师资短缺。由于单位不是正式批准的,工作难固定,待遇不高,且大多无劳动保险,大专生甚至中专生都不愿来,来的也不安心。而国学教育师资要求做人好且懂国学,人选凤毛麟角。
五是在 “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情况。这本是正常现象,问题是得不到及时指导和解决。有的办学者喜欢却不懂国学;有的只是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及“四书”选段,而没有适合其接受程度的必要讲解;还有的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 “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等。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希望能有切实可行措施予以解决,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学校等予以政策支持,如及时批准、解决办学场地和师资难题等。(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原常务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