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20位太行老军工后代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北京、南京等地一路奔波赶到革命老区长治,追寻父辈们的足迹,来到了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刘伯承工厂”旧址寻根问祖。
熟悉的场景勾起了童年记忆
当天上午,太行老军工后代们来到位于长治市城区南石槽村的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五专署和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刘伯承工厂”旧址,了解父辈们当年工作生活情况。
“就是这里,就是这里,我小时候就蹲在这个石板上等爸爸下班……”从南京赶来的杜新民老人激动地对陪同参观的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工作人员说。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不由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遇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工厂里职工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听到嗡的一声,都赶紧跑出来,带着我们往山上跑,敌人走了,又出来继续生产。这段记忆真是印象深刻,那时大家为了多生产武器支援前方,解放全中国,真是不惜一切代价。”
“来过很多次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除了激动,想的更多的就是把老军工的精神传承下去。”刘贵福的小儿子刘建国已经不止一次地来到这里。刘贵福是中国第一枪“无名氏马步枪”的发明者、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华北军工局兵工一大厂(342厂)的第一任厂长。刘贵福是位造枪能手,他在刘鼎组织下设计制造的“八一式步马枪”成为八路军制式化造枪并装备部队的第一枪,被毛主席题词为“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张大姐,好久不见真想你,还记得小时候咱们在这个院里一起玩耍,时间真是太快了。”久未见面的杜新民和张大姐亲切拥抱,杜新民嘴里的张大姐就是“刘伯承工厂”副厂长、副政委张汉英的女儿张露云。张露云就出生在这个大院里,来到自己的出生地,见到了发小,张露云显得格外激动。
把太行精神传承下去
“此次我们太行老军工后代老区行就是要追寻父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体会我们父辈们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处长、华北兵工局副局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少将军衔)郑汉涛之子郑云荪动情地对记者说道。郑汉涛是一位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军工战士,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曾在上海一个资本家的机械厂当管理工程师,他家庭富裕,工作收入也很高,但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抗日,毅然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悄悄地跑到延安参加革命。不敢告诉父亲,就给父亲写了个纸条:“要知你儿去何方,掀开《水浒》第一章”,第一章是“王教头投奔延安府”,这就告诉父亲到延安去了。
“我父亲16岁就参加八路军,20岁到了黄崖洞,解放战争时期又参加‘刘伯承工厂’运动荣立一等功,有这样一位父亲,我感到非常自豪!”老军工张常有之子张伟斌激动说道,“我今年已经70岁了,进入暮年,可革命传统啥时候都不能丢,不仅自己要以他们为榜样,还要教育好子女,一代代的把我们的太行精神、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这是我父亲的笔迹,我认得。”在“刘伯承工厂”的一块展板前,一张字迹模糊的文件图片让这位老人潸然泪下,哽咽难言……
“寻根、缅怀、继承、弘扬”构成了此次太行老军工后代红色之行的关键词,无论是老军工后代,还是现在仍然奋战在军工战线上的职工们,都应该将红色文化传承好,将军工精神发扬光大。面对记者的采访,中国兵器淮海集团董事长冯志军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李红兵 王瑞
○名词解释
刘伯承工厂
原名为南石槽兵工厂,位于长治市郊区南石槽村。解放战争时期,南石槽兵工厂生产的82探测击炮弹质量好、数量多、成本低,名列各兵工厂前茅。军工部命名南石槽兵工厂为“刘伯承工厂”,并授予锦旗一面。“刘伯承工厂”是全国唯一以共和国元帅名字命名的军工厂,是淮海战役的历史见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38年,根据刘伯承提议,取消“刘伯承工厂”这一名号。现在该厂为淮海机械厂的九分厂,刘伯承工厂厂部、生产部及炮弹仓库旧址基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