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用户注册 | 登广告爆料邮箱繁体简体English
您的位置:主页 > 本站新闻 > 书画 >

张建武 用书法艺术探求三晋文脉

未知 2015-07-02 15:17

  • 张建武在省图文源讲坛做《从书法艺术看山西文化的源流》讲座
     


  • 张建武书法作品
     

近期,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和省图书馆联合主办了“发现山西·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展”,本报作为“发现山西”文化系统工程的主办方,主持召开了张建武创意书法研讨会。6月下旬,张建武在文源讲坛主讲《从书法艺术看山西文化的源流》。从展览到讲座,受众近万人次,引起了人们对山西文化和书法的浓厚兴趣。不久,“发现山西·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展”作为山西文化的品牌,将到杭州、上海等地巡展。本报记者专访了文化学者张建武,跟随这位“文化行者”去探寻他的漫漫文化之旅。

  用书法“小道”切入三晋文脉,这是通往文明的捷径

山西晚报:前不久,省书协与省图书馆联合主办了“发现山西·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展”,展出您的创意书法作品,引起广泛关注。
   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所说:三晋文脉主题书法赋予了中国古老书法艺术的新魅力和新功能,不仅仅是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使书法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一方面是具有书法神韵之美的三晋文明史,另一方面是具有三晋文脉灵魂的山西书法艺术。这种方式使书法艺术与三晋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互映生辉、相得益彰。您是怎么想到将二者结合到一起的?
   张建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根,这个根扎得越深,我们就越有底气,越有力量。但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要有切入点,当然切入点很多,书法是一个比较容易进入的切入点。
   古人有言“书者小道也”,意思是与经国治世的大学问比,书法不过雕虫小技。但我认为,文字是文明最直接的载体,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基因,那么文字就是文化的基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这个“小道”,恰恰是通往文明的捷径。三晋文脉是中华文化的正脉,也是中华文明之源,如何贴近三晋文脉这个宏大叙事?我认为书法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方面我用创意书法系统地呈现了从尧至当代的重要诗文,并阐述了其背景和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韵律美,以及它所蕴含的哲学、美学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山西晚报:“三晋文脉”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大,但似乎在您的思想里很具体。那么“文脉”该怎么理解?
   张建武:文脉的初始定义,是指华夏文明发源与绵延的脉络。狭义讲,文脉就是以文字记录(诗、文)为主要载体传承下来的文明。
   2013年,我将用书法表现三晋文脉的想法向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请教,他非常高兴,支持我把创作搞好,用精品表现经典。101岁高龄的姚先生兴致勃勃和我谈古论今,一字不差地背诵汉武帝的《秋风辞》《瓠子歌》,欣然为我题写“三晋文脉·张建武书艺展”。可以说我能坚持数年进行“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创作,和姚老的激励分不开。

  抛开文化,开山掘地,这就是“断脉”,虽然脉未断,但亟须我们去“续脉”

山西晚报:山西长期以来形成了资源型经济,对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轻视了。近年来,很多外省人一提到山西就脱口而出“煤老板”。一个最有文化的地方,却给人没文化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张建武:历史地看,抛开文化,开山掘地,这就是“断脉”。断脉是不可能永续发展的。如今虽然脉未断,但确实亟须我们去“续脉”了。当然这不是个人力量能及的,但这是每个山西人的责任。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遇到了重续文脉的契机,我们应该有担当和紧迫感。
   山西晚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山西文化除了重视传统之外,还有很多创新。比如,您用创意书法表现三晋文脉,这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建武:当代书法艺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与传统书法艺术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书法的实用功能消失了,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作为艺术,就要研究其表现力。创意书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书法艺术的各种手段,增加作品的信息量,提升表现力。比如,我在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创作中,在每幅作品中利用不同字体的对比、大小的对比、浓淡枯润的对比、章法的安排等手法,使其在矛盾中充满和谐。包括钤印,在内容选择和位置确定上都精心安排。整个创作中渗透执中守正、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同时,以落款的形式表现每幅作品、作者的背景,文化意义,以增加作品的信息量,力求使整个展览既有可看性又有系统性。

  《兰亭集》当时参与并留诗的最少有5位山西籍人

山西晚报:最近,您在“文源讲坛”主讲《从书法艺术看山西文化的源流》中谈到书法艺术与山西的渊源,很多观点是比较新的。看来山西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张建武:《书林藻鉴》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文字最早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文字发展到书法,魏晋是一个极重要的时期,可以说书法形成于魏晋,而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首推王羲之,他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自幼师从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出自名门望族,其高祖卫暠(同“皓”)是东汉时期学者,被汉明帝征召,途经安邑(今山西夏县)时去世,明帝下诏赐安邑的墓地埋葬,从此家人都居住在这里。
   卫铄的从祖父卫觊是曹魏时尚书,他是与钟繇比肩的书法家。卫铄的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氏一门四代,是典型的书法世家,形成卫派书法,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卫氏书风影响到大江南北。在南方,影响了四大家族中的王氏、瘐氏及魏晋高门郗氏;在北方,影响到号称“北方第一名门”的清河崔氏以及陈留江氏。张怀瓘《书断》中说:“郗愔善众书,虽齐名瘐翼,不可同年,其法皆遵于卫氏。”说明北方崔、江两大世家,其书法都出于卫氏书派。
   至于著名的《兰亭集》,当时参与并留诗的最少有5位山西籍人,其中孙绰(平遥人)时任左司马,以文名天下,也是《兰亭集后序》的作者。只不过因唐太宗的偏好和后世的炒作,人们大多只知道王羲之和《兰亭集序》了。到隋、唐,有万荣的薛氏家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薛稷、薛曜兄弟,当时就有民谚“买褚(遂良)得薛(稷),不失其节。”明末有傅山(阳曲人),近代有赵铁山(太谷人)。就这样相互影响,代代传承。所以说书法是三晋文脉延绵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山西晚报:既然山西有这么深厚的书法传统,为什么现在习书之风比较弱呢?要么是几岁孩子练习,要么是老人练习,作为主流的中青年人却并不热衷?
   张建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最忌功利心太重。而现在人们恰恰是过于功利,把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那些所谓“有用”的事情上。如果说学习书法有什么用,我觉得最大的用处不是写一手好字让人褒奖,也不是成名之后能卖多少钱,而是学习书法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宁静,能让我们贴近和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山西晚报:如果把山西书法比作三晋文脉的毛细血管,肯定离不开民间的力量,那我们怎么能让当代山西书法艺术走得更好更远?
   张建武:当代山西的书法在全国的影响力,与山西深厚的书法历史底蕴是不相称的。这当然与山西文化的整体状况分不开。目前可能遇到一个较好的发展契机:一是国家对文化的重视,越来越从战略层面分解到政策层面,给文化发展带来很多利好;二是山西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文化的重要性自然凸显,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和资本的流向。这为振兴山西书法带来外部的契机。内部则是书法写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就要拼做人、做学问了,当代书法爱好者要在学养上下功夫,不能太功利,要能静下来。
   此外,山西书法要尽快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风格流派,当然这要靠团队的努力,要有组织的力量。书法艺术的社团组织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

  把“发现山西”文化工程推向娘子关外

山西晚报:您主讲《从书法艺术看山西文化的源流》的时候,报告厅座无虚席。此外,创意书法展览期间,有不少专程从东北、北京、江苏等地赶来看展的人,他们被山西文化的厚重和多彩震撼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不是句空话。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不是山西文化走出去的一条路径呢?
   张建武:是。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要变成文化强省,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要走出去,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影响力。但文化如何走出去?这需要有合适的路径,要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山西文化中的宝藏呈现出来,书法艺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发现山西·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展”在省图书馆展览结束后,应邀将去杭州等地巡展,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希望把展览做得更好,把“发现山西·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展”打造成山西的文化品牌。
   山西晚报:您多年从事文化战略与地缘文化研究,提出了 “文化资源悖论”理论,并主持了多项省重点项目,成果丰富。但您说更愿意称自己为 “文化行者”,“文化行者”的含意是什么?
   张建武:研究文化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作依托,但最终目的是要“用”,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就要求研究不能搞关在书斋里的闭门造车。正如庄子所说,道“无处不在”,文化也是无处不在,文化是鲜活的,是动态的。
   因此,我在研究中特别注重“行”:首先行万里路。近年来我们每做一个课题都要做大量的调研,研究的过程就是漫长坎坷的文化之旅,这就是“活态”研究。也就是在深入调研中,我形成了“文化资源悖论”的理论,提出了“以文化价值论提升区域竞争力”观点,倡议成立了“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中心”,和山西晚报一起打造了“发现山西”文化系统工程。
   其次,所谓“行”就是身体力行地宣传、推广山西文化。我们和山西晚报联合推出的“发现山西”,就是以新闻的视角、学者的思维、大众化的表述,全媒体互动,对山西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度的发掘和推介,让山西文化走出娘子关,发挥影响力。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山西晚报、山西画报、文源讲坛等媒体合力推出,并实现网络互动,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山西晚报:您的“发现山西·三晋文脉主题书法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张建武:根据首展的情况和读者反馈,我会尽快编写三晋文脉主题书法作品集,同时配合省图书馆做好巡展,巡展过程中我仍然会以“文化行者”的身份,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讲座、新闻发布、研讨会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山西文化。

本报记者 郭志英


[责任编辑:   来源:未知 ]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全站三晋国内图片